1962年,中印曾爆发边界冲突。有美英支持的印度,完全没有想到,在短短32天时间内,会以“一个月阵亡3,770人”的代价,输掉了这场在“门口的战斗”。印度的“大国自信”为此破碎。50多年后的今天,印度似乎还未从“耻辱和气愤”的噩梦中走出来。
2017年的印度,的确已经不是1962年的印度。经过几十年的备战,印度在中印边境一线及纵深的战备基础设施的确有了很大改观,武器装备也有了飞跃发展,部署在边境一线和东北部的作战和保障兵力甚至超过中国。
据曾在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供职的军人介绍,印度军人当时的表现,归纳起来就是“三低”:判断能力低,工作效率低,指挥能力低,曾搞得维和部队非常危险和被动。
分析人士认为,现在的印军部队不少人是最怕与中国打仗的,因为他们的待遇太好了,印军旅长在国内的政治经济待遇水平,相对而言可以说超过解放军的上将。而打仗,就意味着有可能失去这一切。
这些情况,加上印军在中印边界作战地区“仰守”、“仰攻”的被动、西里古里走廊咽喉的脆弱、平均宽度超过10千米的布拉马普特拉河对其东北部和孟加拉形成的天然障碍对其兵力机动和保障行动的制约等等因素,无论作战规模大小,印军会仍然不堪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