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档案显示,抗战胜利之初,国民政府国库仅剩黄金不足3万两,而后没收了汪伪政权“国库”的49.5万两。1948年8月通过发行金圆券开始从民间收兑黄金,到1948年11月16日,据中央银行总裁俞鸿钧当日向蒋介石的报告,共收兑黄金166.3万两。此外抗战中美国欠中国军用机场建设费4亿美元,国民政府拿其中2.2亿美元买了600多万两黄金。减去花销,到1948年底,国库黄金总数尚余400多万两。11月底,俞鸿钧接到密电,要求他在一个星期之内,将国库一半的黄金运到台湾,那就应是200余万两。后来留在大陆的曾任中央银行副总裁的李立侠的回忆也印证了这个数字,他说“海星”号这次运出的黄金为200.4459万两,其后的1949年1月1日又运出60万两,所以第一批从国库运出黄金共计260余万两。
“黄金挤兑惨案”发生后,国民政府立刻宣布停止以金圆券兑换黄金,而金圆券更是一泻千里,到1949年1月与银圆的比率已经变成1000:1;到4月23日解放军攻进南京时,1000万金圆券都兑不到1块银圆;到1949年6月,银圆价格更是达到了5亿金圆券一枚,此举使得许多小康人家倾家荡产。
“预支军费”的“黄金草约”
随着战局的进一步恶化和桂系的“逼宫”,蒋介石下野已成定局。在下野前,蒋还不忘国库里的剩余黄金。1月8日,他密召联勤总部财务署中将署长吴嵩庆商谈运金事宜。因财政界反对声音较大,在俞鸿钧与财政部沟通、施压后,由蒋介石拟订一份“草约”,把国库资金的半数以“预支军费”的名义保管起来,然后再秘密运出。之所以拟订这样一份“黄金草约”,据吴嵩庆之子吴兴镛博士推测,蒋是希望通过此举告诉央行领导人:“这是我蒋总统命令国民党军队财务署长吴嵩庆同你们立约的,有什么事情你们不必负责。”此时,蒋的身份仍是“中华民国总统”,所以,这笔军费的支出,吴认为,应该还算合法的。
就在蒋介石正式下野的前一天——1949年1月20日的清晨6点,海军“海平”号“美朋”号“昆仑”号“峨眉”号等舰艇,装载着90万两黄金及大量纯银,一共151箱,以“预支军费”的名义被运出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