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主战”正名:“主和”派历来多卖国求荣之贼

新闻出处:
作者:
2016-04-21 07:46:36

明末的情况也是这样。当时,明王朝处于东西两线作战、内外夹击的极端不利状态下。这一点,崇祯皇帝以及他的大臣们如杨嗣昌等,都有着清醒的认识。所以,朝廷对所谓的反贼与东掳,历来都是“剿”、“抚”两手并用,特别是对于起义军,在“剿”的同时更多地是在使用“招抚”这一手。遗憾的是,明王朝激烈的社会矛盾导致“抚”总是失败,农民起义总是一拨接一拨、一股接一股,按下葫芦浮起瓢。这根本就不是“主战”与“主和”的问题,也就是说,并不是明朝不要“和”,而是“和”不起来、“和”不下去的问题。至于后来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之际的迁都、议和之说,那只不过是应急之策,顶多不过苟延残喘,根本无法挽救王朝的灭亡,能因此把明朝灭亡的帽子扣到“主战”、“愤青”的头上吗?

为“主战”正名:“主和”派历来多卖国求荣之贼

本文作者戴旭

与关外清朝的关系也是这样,满清在关外崛起后,一步一步发展壮大,最终目标就是夺取明朝的天下。历史经验证明,中国历史上一切少数民族政权都觊觎中原江山,如果中原政权足够强大,那么他们只能皈服;如果不够强大,他们就要分庭抗礼;如果有机可乘、有利可图,他们就要大举入侵,须知,关外的满族政权固然给崇祯写信讲和,同时也给李自成写信,商量能否平分明朝江山,他们在玩弄阴险的两手,这其实就是一个阴谋与策略,难道袁文以为强大起来的清王朝可以满足于关外称王,因为与明廷议和就对中原大好河山、花花世界无动于衷吗?也就是说,只要不战议和,靠一纸和平协议就能保住大明江山吗?作者对历史这般想当然,未免太有失水准了吧。

二、不能把“主战”与“愤青”划等号

袁文中,作者把“愤青”与“主战”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似乎愤青就是主战派,主战派就是愤青,笔者以为,不管有意无意,这种捆绑都是很不恰当的。

袁文认定“愤青”现象却古已有之、不绝于史,并给中国历史上的“愤青”做了一个比较完成的画像,从心态问题、名实问题、和战关系、对外交往、人际关系、思想方法等几个方面做了勾画,并得出了“有浓厚的‘左’的色彩”的结论来。

笔者以为,暂且不去争论中国历史上到底有没有“有浓厚的‘左‘的色彩”这群“愤青”,我们不妨假设其有。但问题是,这些“愤青”到底算不算“主战派”的一部分,他们又在“主战派”中占有多大的比例,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的确,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面对辽、金、西夏以及后来蒙古,朝廷内外都有“主战”与“主和”两派,彼此之间有激烈的争斗,“主战”与“主和”两派及两种路线确实存在。在“主战”方面,岳飞、辛弃疾、陆游以及后来的文天祥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而在“主和”方面,秦桧、韩侂胄、贾似道为其中的代表人物。既然这样,我们不仅要问,岳飞、辛弃疾、陆游等,他们中哪一个是“愤青”呢?如果把岳飞说成是“愤青”,那我们今天是不是得给秦桧平反,而宣布岳飞该死该杀呢?同样,辛弃疾说“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联营”,是不是鼓吹战争,是不是属于战争贩子呢?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不是穷兵黩武、至死不悟呢?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不是玩冥不化、死不改悔呢?至于陆秀夫跳海,那就更是蠢不可及了吧。既然这样,不但秦桧要给予平反昭雪,就连韩侂胄、贾似道也得给恢复名义才行,而宋代老百姓做谣,“吕将军在守襄阳,十载襄阳铁脊梁;望断援兵无信息,声声骂杀贾平章”,是不是也得解释为刁民闹事呢?这样一来,中国历史是不是得重新改写才好呢?

明代也是这样。“主战”阵营中,熊廷弼、袁崇焕等人都是其中的著名人物,但他们哪一个是“愤青”呢?

经典图片

每日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