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敢军的参战与彭家声的复出,不仅使“果敢”再次走进人们的视线,也让关心这片地区的人们对于果敢未来的局势和政治走向重新燃起了兴趣。那么,果敢究竟是怎样一个地区呢?它的历史形成与中国又有怎样的关系?本文无意分析果敢的未来,而是对曾经发生的事情做一个简要的概述。
果敢历史的转折点
果敢现在的全称是“缅甸掸邦果敢自治区”,位于缅甸掸邦的北部,与云南省的沧源、耿马、镇康等县交界。这一片地区古代是西南少数民族世代生息的地方,在元、明时期都曾归属中国管辖,但由于地理的原因,并没有受到中央政府实质性的控制。
果敢地图
1661年,南明的末代皇帝朱由榔(永历帝)兵败腾冲,躲进缅甸避难,为缅甸王收留。次年,吴三桂率领清兵深入缅甸追缴,缅王不敢得罪清廷,便将永历帝献出。朱由榔在昆明被绞死,随同他一道进入缅甸的一些南明军队残余便落脚在果敢。据记载,此后的很长时间里,这里的人们保持了中原汉族的习惯,穿汉服,讲带有“南京口音”的官话,过清明、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
永历帝受难的几十年后,果敢的杨氏家族成为当地的大户,被推举为头人。果敢后来的历史记录,很大程度上依据的是杨氏家谱及当地人口传的野史,内容不一定准确。比如,有记录说杨氏家祖于雍正七年(1729年)被清朝赐封为“世袭果敢县知县”,而另一种记录则表明这一赐封发生在道光年间(1840年),受封的人是杨家第四代首领杨国华。
果敢的名称来源于傣语的发音,是“九户人家”的意思。杨氏家族后来在家谱中将以前的汉语写法“科干”改为“果敢”,取“果断、勇敢”的意思。原本带着“反清复明”理想的果敢人接受了大清朝廷的册封,成为大清的臣民,这是果敢历史上的第一个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