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他前一天拟制了一份试验方案,下班时又有了新思路,便决定重新进行演算,没想到太过投入而忘了时间,在办公室里工作了一宿。
在同事眼里,这个“不太好的习惯”是坚持。他们说:“如果没有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陈德明就不会取得今天的成就。”
在基地领导眼里,这个“不太好的习惯”是专注。他们说:“正因为有了这种专注,才使陈德明攻克了导弹试验技术一个个难关。”
陈德明却说,养成“这个不太好的习惯”,仅仅是因为自己喜欢。
简单的“喜欢”二字,恰恰道出了这名反导尖兵对党、对国家和对军队朴素且真挚的情感。因为他深知,穿上军装就要为强军梦只争朝夕,踏着能打胜仗的催征鼓点,阔步前行。
陈德明正孜孜不倦地汲取最新导弹武器知识营养。李玉建 摄
科研先锋陈德明:为国铸剑敢担当
央广网7月22日消息 塞北大漠,丝绸古道,城堡烽燧林立,古来兵家必争之地。
穿越荡荡黄沙,一座残损的烽塞关城依稀犹存。它是汉代进出河西、通往南北的咽喉,取名“肩水金关”。
扼咽喉,守“金关”,古有多少将士抱剑事边陲,奋战沙场、舍身赴死。而今千百年过去,当人类战争迈向高科技、信息化,驻守在这片古战场上的西北某基地官兵,用一枚枚尖端导弹武器的发射试验,捍卫着祖国天疆固若金汤!
陈德明赞赏胡杨忠诚于大漠的品格,每每走过胡杨林,他常会抚摸这些“沙漠守护神”。李玉建 摄
在这支倚天铸剑的队伍中,有一位意气风发的科技尖兵:他目光炯炯,站在导弹技术发展的前沿洞悉战场博弈;他步履匆匆,心系战争即将爆发的忧患铸造国之重器;他铁骨铮铮,凭借一身智慧才学和血性胆气担起打赢使命。
他,就是用创新助推强军兴军的科研先锋、基地研究员陈德明。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自古以来,连绵不绝的狼烟战火,无不揭示一条铁律:武器装备精良,乃御敌制胜之道!
共和国不会忘记那个不堪回首的岁月:上世纪50年代,中原大旱,华北蝗灾,金门炮鸣,国际局势密布阴霾,核讹诈甚嚣尘上。中南海勤政殿里,毛泽东同志捏起小指头:“原子弹就是这么大一个东西,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于是,一支神秘兵团从浴血奋战的抗美援朝战场悄然回国、挺进大漠,组建了我国第一个综合导弹试验靶场。面对一穷二白的技术条件,他们硬是凭着“死在戈壁滩,埋在导弹旁”的凌云壮志,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枚导弹、第一枚核导弹……
这支神秘兵团便是基地的前身,而陈德明,正是神秘兵团薪火传人的代表之一。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世界强国拥有了更多更强的导弹武器,而反导技术则代表着导弹技术发展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