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一意见的实质便是,仲裁庭不仅希望其决定拥有强制力,他们更是希望把出庭也变成当事国的一项义务。
德国籍法官沃尔夫鲁姆玩起了“狗拿耗子”
南京大学法学院的张华博士在一篇论文中认为,对于中国和俄罗斯而言,以“不到庭”的强硬姿态来抵制争端一方单方面启动的国际仲裁程序,实属对“滥诉”一方的无奈反应——毕竟不出庭会损失一定的抗辩机会。至于外媒将之解读为挑战国际海事争端解决机制的权威,或者是缺乏对国际法治的尊重,则有不明事理、夸大其辞之嫌。况且中国和俄罗斯拒绝参加国际司法程序并不妨碍国际仲裁庭的运作,只是对国际仲裁庭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张华还指出,对于国际仲裁庭而言,由于中国和俄罗斯“不到庭”所带来的正当性、独立性、公正性和实效性方面的挑战不容小觑。尤其是两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待国际海事争端解决机制的态度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可以想象,仲裁庭裁决的公正与否很大程度上将促使国际海事其他缔约国考虑是否应提交公约第298条意义上的声明,以明确排除国际海事强制性争端解决机制的拘束。为了避免沦为个别国家“滥诉”的牺牲品,国际仲裁庭唯有采取司法自限的立场,如此方能挽回其他缔约国对公约强制性争端解决机制的信心。
只是让人疑惑的是,本不难解南海争议,却为何生生让仲裁庭给整成了这副模样?在文中,张华博士还写下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目前的国际舆论都有同情“弱者”的倾向,大国反而“动辄得咎”。
借着搅浑国际政治局势,仲裁庭的法官们说到底图的还是赚取个人声望。然而,只有在当事各国一致同意就某项争议诉诸仲裁庭,才应当是仲裁庭发挥“威力”的时候。然而,仲裁庭法官们为了仲裁庭与个人的声望,强行把仲裁庭转变成为一种超越国家主权的裁判所,甚至不惜以地区局势动荡为代价。
这样的仲裁岂止是“一张废纸”,更是引发地区紧张与稳定的混乱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