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对北京地下城最新研究结果曝光:令人震撼
北京市民防局和北京市住建委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北京城区的地下空间中,住着近百万的流动人口。在一些非正式的语境里,他们被称为“鼠族”。
7月17日,《时代周刊》记者费丽婷以一份美国学者的最新研究报告为线索,对北京市的一些“鼠族”进行了走访调查(文章《地下北京》摘录在本文结尾)。
北京的地下室原是冷战遗产一部分。观察者网专栏作家余亮曾在文章《地下室的文学与人学》中提到,作为首都,北京在建国后修建了巨大而完备的地下人防工程。然而人防工程的维护成本可观,冷战结束后,很多地下室年久失修,积水成灾。另一方面,随着1990年代市场经济改革深化,北京流动人口急速增加,住宿成了社会难题。大量地下旅馆就此应运而生,很多地下人防都改造成了地下住宿。
北京城区的地下空间中,住着近百万的流动人口。在一些非正式的语境里,他们被称为“鼠族”。
北京地下城的存废纠结
地下室由于安全和治安问题几经政府整治。观察者网小编根据费丽婷和余亮的文章整理出北京地下城的“存废”史。
2005年,北京开始施行《北京市人民防空工程和普通地下室安全使用管理办法》(152号令),被看做是地下室经营的准入令。由于外来人口猛增,一些地下空间被出租或者开设成地下旅馆,成为一条生财之路,大部分的地下室经营者都来自山东、山西、吉林、黑龙江等地。
2006年9月,北京市法制办出台《北京市旅馆业安全管理规定》,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居民楼内或者利用人防工程、普通地下室的地下二层以下开办旅馆及对外居住性出租。
但是由于租金便宜,地下旅馆还是如雨后蚯蚓般发展不息。2008年奥运会前夕,政府下令从3月起清空四环以内地下室住户。作为2008平安奥运行动的组成部分,那次地下室整治行动整体关停了5个月,关闭的地下室至少涉及10万以上低收入者。
2008年5月1日,北京市民防局发布《关于实施〈北京市房屋租赁管理若干规定〉细则》,首次明确表示闲置人防工程可开旅店,还可用作停车场、仓库等。民防部门显然希望引入民间资金以分摊维护人防的成本。
2009年,配合60周年国庆,租户再一次被清走,这一次停了3个月。
然而2010年8月市民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8月1日起,民防部门不再新批用于散租住人的项目,执行只出不进的政策。
到2011年1月,期间,北京各区县为了“十二五”制定人口调控的目标,各区政府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地下空间的清理和整治,丰台更是明确提出将投入2。4亿元清理地下空间。当时的情景据媒体报道是“北京百万鼠族遭遇大清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