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之后的十年时间里,全球半导体产值不断增加,从中嗅到商机的日本政府火速成立集成电路合作研究机构,召集国内七家顶级电子制造业巨头,在半导体全产业领域发力,要钱给钱,要人给人。
而在设备制造这块,日本经产省选中的正是有光刻机配套经验的尼康和佳能。
拿到资源后,两家公司没有辜负日本政府的期望:佳能在1975年研发出世界第一台1微米以下的光刻机FPA-141F,尼康则在1980年推出世界第一台分辨率为1.0 µm的光刻机NSR-1010G,从而确立起日本在光刻机领域的绝对霸主地位!
尼康nsr-s635e光刻机
二是集团式作战:为了提升效率和节约成本,从六十年代开始,美国就致力于分工细致化。即,把不同的零部件交给更专业化的供应商来做,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终端企业既要负责零部件生产,也要负责加工组装。
但日本仍然延续着其传统的集团式作战,在终端企业的系统里,下设诸多零部件供应商,产品从设计到生产再到改良和量产,均在该系统内完成。终端企业只要能发展得好,零部件供应商就能吃香的喝辣的。反之。若终端企业丢掉市场份额,零部件供应商的日子也不好过。
20世纪下半叶,产品供应链并不复杂,集团式作战有着明显的好处,因为大家都在同一个圈子里干活,做的东西既少又比较简单,不同环节间衔接和反馈的效率要高很多,有利于加快产品的迭新换代。
在尼康和GCA的光刻机大战中,两家公司的技术储备其实差不多,GCA输就输在没有自己的镜片技术和生产工厂,需要靠蔡司供应,蔡司的研发和生产未必能跟上GCA的市场节奏,调试契合也要花不少时间。相较之下,尼康拥有完整的镜片技术及生产链,产品更新方面始终比GCA快一步。
而在现代营商环境中,技术的一步之差,决定的是动辄数十亿资金的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