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上海警方连发两则通报:闵行区梅陇镇保供物资出现的“劣质猪肉”案,犯罪团伙用300多万元购入猪肉,转手以760余万元高价卖给政府,利润超过150%;静安区某犯罪嫌疑人将批发食品高价销出,成本25万元,售价175余万元,利润率达到600%,且还是个寥寥数人的“无证作坊”。
这些明显不靠谱的作坊,这些曾经劣迹斑斑的公司,怎么就堂而皇之地成了“保供企业”?其中的问题是否值得认真严肃地查一查?如上海市纪委监委所言,重点关注“保供物资采购、管理、发放背后有无收受回扣、吃拿卡要等利益输送行为,有无随意采购、延误发放等失职渎职行为,有无感情冷漠、态度生硬等作风问题”。
现在这些问题物资就在手上,物证确凿,顺藤摸瓜查下去,想隐瞒想糊弄都没那么容易。
2500万上海市民足不出户、共同为疫情防控做贡献,称得上“宅在家里,就是战斗”,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让群众没有生活之忧最重要。
但在某些人看来,这是发财的机会,是短暂又混乱的真空期,是可以不择手段、不讲良心牟利的“肥肉”,是“冒险家的乐园”。
用老百姓的话说,事出反常必有妖,这里面肯定有猫腻,有人良心“瓦塌了”,有人违法乱纪、失职渎职了。
他们关注眼前的利,关注到手的钱,但他们得利挣钱的代价,如上海市纪委监委指出的那样,“既是对财政资源的浪费,更是对政府公信力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