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访问

下载APP

关闭

中国的实际“家底”有多少?这次终于摸清了!

作者:
2022-03-25 13:04:12

不少农业科技企业已参与进来。先正达集团中国MAP(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粮作总经理秦李龙介绍,公司目前在天津设有技术服务中心,改造盐碱地,并与西青区王稳庄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助力天津小站稻发展。他告诉记者,王稳庄镇土壤属于滨海盐碱土壤,PH值在8.5以上,盐度0.3%,本身不利于粮食作物生长。对此,科技人员一方面采用土壤调理剂与硫基肥料进行土壤改良,推广应用冬季翻耕防止“返盐”,通过插前洗田加快土壤表层“脱盐”,加快完善水利设施,实现了土壤PH值在7.5以内,盐度在1.5‰以内。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新品种试验试种,并推广种植,目前水稻抗倒抗病性、耐盐碱能力、出米率、稻米口感均显著改善。

经过分类改造,越来越多曾经弱土薄收的盐碱地,正变为高产农田。

走进位于山东省东营市的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放眼望去,平整广阔的田地里,绿油油的黑小麦攒足了劲儿生长,田埂旁的沟渠里清水潺潺,不远处的显示屏、风速仪等设备正自动监测着土壤墒情等情况。

“由于海水侵袭等因素,这里80%以上都是盐碱地,白茫茫、光秃秃,看不到什么生机,也长不出啥东西。”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技术员李瑞田介绍,如今,通过生态化利用和种业创新,昔日“十年九不收”的盐碱地展露新颜,长出了产量高、品种好的多种耐盐碱作物。他告诉记者,目前示范基地总面积1.28万亩,已经成为黑小麦、藜麦、大豆等耐盐粮食作物和苜蓿、燕麦等耐盐牧草的种植基地,黑小麦亩产达到1200斤、藜麦亩产达到380斤、航天大豆亩产达到850斤。

在钱文荣看来,在支持将符合条件的盐碱地等后备资源适度有序开发为耕地的过程中,应坚持数量、质量并重,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在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同时,注重耕地质量的提高,更要正确处理土地开发整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严禁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进行耕地开发。此外,应因地制宜,合理确定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时序,切实提高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效率。

(责编:杜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