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一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根据安排,各地将于3月底前将全部成果上报,进行国家级核查,为全面摸清耕地后备资源“家底”提供支撑。
作为重要“储备库”,耕地后备资源的情况直接反映中国耕地开发的潜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积极挖掘潜力增加耕地,支持将符合条件的盐碱地等后备资源适度有序开发为耕地。当前,中国的耕地后备资源主要有哪些?数量与分布情况如何?开发利用面临哪些挑战?
后备资源分布不均
——主要包括荒草地、盐碱地和裸地等,近半分布在新疆、黑龙江、河南、云南、甘肃5地
福建省华安县仙都镇云山村的汤水根这些天正在自家梯田里忙着疏通沟渠。他告诉记者,这片地原来是荒草地,去年被开发成水田试种水稻,收成不错,亩产1200多斤。“今年,我早早忙了起来,希望还能有个好收成。”
“这几年,云山村积极有序推进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云山村支委委员汤伟源向记者介绍,“在前期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我们从2020年8月份开始推进荒草地改水田项目,预计3年内新增耕地50多亩,目前已开发利用28.5亩。今年以来,我们继续推进这项工作,加快安装配套灌溉设备,争取年内再开发利用20多亩。”
耕地后备资源是实施土地整治的重要基础,与严格保护耕地红线、有效利用国土资源、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工作密切相关。
“简单来说,耕地后备资源就是适合开发为耕地的资源。从类型来看,全国耕地后备资源主要包括荒草地、盐碱地和裸地等。”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钱文荣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期以来,各地通过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有效补充或新增了耕地。特别是在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时,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提供了重要保障。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国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还面临不少挑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根据上一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全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为8029.15万亩,较此前一轮减少近3000万亩。其中,集中连片的耕地后备资源2832.07万亩,零散分布的耕地后备资源面积5197.08万亩。从区域分布看,耕地后备资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其中新疆、黑龙江、河南、云南、甘肃等5地后备资源面积占到全国近一半,而经济发展较快的东部各省份耕地后备资源之和仅占到全国的15.4%。
“从已有调查结果看,全国耕地后备资源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布不均衡问题。”钱文荣认为,经过多年持续开发利用,经济发展快的地区后备资源稀缺甚至枯竭,在省域内实现占补平衡越来越难。此外,集中连片的耕地后备资源减少明显,耕地后备资源大多数零散破碎。这意味着,前期容易开发的后备资源大多已开发,现余留下来的耕地后备资源以破碎、零散为主,其开发利用成本较高,大规模开发利用方式已不适用这部分后备资源,应以综合整治为主要途径。
抓紧摸清“家底”
——按生态条件、地形坡度、年积温、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等指标展开评价
随着土地利用与整治开发,耕地后备资源还在发生新的变化。为进一步摸清全国补充耕地潜力状况,自然资源部去年启动新一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并明确于今年5月至6月开展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潜力数据集成,对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