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在北京、浙江、江苏、山西、陕西等地暴发的疫情中,经溯源发现,其“罪魁祸首”都来自BA.2。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在过去一个月中收集的样本数据,奥密克戎的感染者已经占到了全球新增病例的99.7%,而世卫组织的最新声明则表示,目前,BA.2变种处于迅速蔓延阶段,占全球所有已进行测序的新病例的35%,已经在74 个国家被发现,在东南亚、非洲和欧洲国家尤为突出,并逐渐取代奥密克戎的原始变种,成为丹麦、新加坡、印度、南非和奥地利等国的主要流行毒株。
显然,在奥密克戎的三个主要亚种BA.1、BA.2和BA.3中,BA.2迅速在传播中占据了优势。世卫组织表示,BA.2的传播率比奥密克戎的原始毒株BA.1增加了30%左右,它们之间虽然是“兄弟”,但二者之间有28个突变不同,其中一些BA.2“特有的突变”被认为是它传播力增强的重要原因。
丹麦科学家则称,BA.2的传播能力是原始奥密克戎毒株的 1.5 倍。哥本哈根大学的多位研究员在详细调研了丹麦从2021年12月到2022年1月的全国确诊病例后发现,BA.2不仅比 BA.1 具有更高的传播性,还会进一步降低疫苗接种对感染的保护作用。不过,多项来自真实世界的研究显示,目前还没有证据表示BA.2会引发更严重的疾病。
专家对BA.2在全球的传播忧心忡忡,因为它不仅传播力大大增强,而且变得更“狡猾”了,即由于其特有的基因突变导致核酸检测的漏检率增高。
这对中国当下的疫情防控带来了两个直接后果。首先,漏检率增加,意味着实验室需要采取额外的步骤对病毒进行测序,拉长检测周期。其次,流调和溯源难度进一步加大,一些地区的核酸检测压力比以往要大。
魏晟则指出,我国各地核酸检测能力并不均衡,尤其是在农村地区,不是“把钱投下去”就可以马上建成符合条件的实验室。因此,在短期内,在很多基层机构检测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在面临传播很快且隐匿性更强的BA.2时,就会面临巨大的检测压力。此时,放开抗原检测正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疫情防控的需要。
一位县级公卫机构前负责人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增加了抗原检测这个选项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基层的核酸检测压力。据他介绍,因为村镇一级的基层医疗机构都不具备核酸检测能力,按照现在的规定,是“村发现、镇采样、县检测”,所有样本必须送到县城去检测,考虑到人力、距离等因素,一般而言,一天最多送一次样本,整个检测流程和周期相对较长,“经常无法及时完成送检。”他说。
在基层防控中,如果有患者出现发热、咳嗽、呼吸道等症状,必须将患者转运到设有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确诊。但有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没有设立发热门诊的条件,为了不关闭发热患者在基层就诊的通道,2020年12月初,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诊室设置的通知》,要求按照“可设尽设”的原则,在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发热诊室,确保各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都可以实现对发热患者的登记、筛查、隔离、报告、治疗、转诊等功能。
根据规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成为新冠筛查的“神经末梢”。但前述负责人表示,理论上,县级医疗机构中,至少有一家设有发热门诊,在乡镇则是设立具有“哨点”功能的发热诊室,但实际上,因为发热诊室或门诊要设置专门的隔离区和通道,对建筑布局、设备等都有要求,很多县的硬件条件达不到,一般是新建的医疗机构容易达标。即使如此,在实践中,尤其对一些距离县城有上百公里的偏远乡镇,检测、转运在很多情况下都难以完成。“很多病人也不愿意去,所以就导致基层里很多病例不能及时被发现,等到发现的时候已经传染了一大片。”他说。
抗原检测在未来推广后,依据《方案》,对一些没有核酸检测能力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接诊有呼吸道、发热等症状且出现症状5天以内的人员时,可以首先进行抗原检测。
前述县级公卫机构负责人指出,有了抗原检测以后,只需15分钟就可出结果,如果是阴性继续就地观察和治疗,如果是阳性,再采样和转运至发热门诊。“这样做无论对个人还是医疗机构,都便利了很多。”
他还表示,实际上,真正对基层核酸检测带来负担的,并非主动就诊患者或隔离管控群体,而是在高速路等关键的进出卡口,要对外来返乡人员进行核酸检测,以及一轮又一轮大规模的全员检测。
未来的千亿或万亿市场?
《方案》于3月11日晚间在国家卫健委官网正式上线,但当日一早开始,这份文件已经在体外检测和生物医疗相应板块的各行业群内,被广为转发和讨论。受此影响,3月11日,九安医疗、东方生物、可孚医疗等拥有抗原检测试剂盒产品的上市公司纷纷涨停。体外检测市场普遍将其视为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一些投资人想到疫情以来中国核酸检测市场的“火爆”,开始蠢蠢欲动,甚至有人称,抗原检测可能是下一个千亿级,甚至万亿级的“蓝海”。
但在行业内部,短暂的兴奋过后,人们要冷静得多。唐柏林指出,真正的市场是家庭检测市场,企业看重的也是这个,而在当下,最关键的如何尽快通过国家药监局的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