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华盛顿,一些美国前高官提出了另一种方案:德、法领导人可以通过私人信函对俄罗斯作出非正式承诺,不会在北约投票中支持乌克兰。2008年被法国、德国共同否决后,乌克兰加入北约的进程事实上被搁置。科尔图诺夫表示,这不是俄罗斯想要的结果,但并非是不能接受的暂时性条件。直到军事冲突爆发后,法国总统马克龙和普京的密切通话也一直没有中断。
“事后看来,泽连斯基选择了一个高风险的方案。”军事冲突爆发后,哈佛大学国际关系教授沃尔茨评论道。卡查诺夫斯基则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西方分析人士将局势升级的责任都推给泽连斯基并不合适。20年前小布什打开“潘多拉魔盒”时,不仅德、法等欧洲主要国家不支持该决定,也有美方高层官员质疑:如果俄罗斯真的与乌克兰开战,北约真的会为了基辅动用核保护伞吗?“但当时,北约的判断和战前的泽连斯基一样:俄罗斯不会发动军事冲突”。
曾担任北约联军副参谋长的北约问题专家、匈牙利国立公共服务大学教授佐尔坦也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北约确实低估了军事冲突风险。直到2月21日普京宣布承认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分离地区“独立”,北约依然认为这最多是“2008年普京对格鲁吉亚的方式”。
八年前,这种选项也放在普京的桌上,当时更严厉的选项就是对乌克兰发动军事冲突,更缓和的选项则是仅收回克里米亚、不承认分离地区独立。普京选择了后者。因而,北约认定莫斯科即将走出的是“第二步”。佐尔坦说,对这种局部冲突的风险,北约没有介入的意愿,但也没有让步的兴趣。
在各方都不愿妥协的背景下,“诺曼底集团”于2月10日在柏林召开会议时,没有任何局势降级方案能够让四方达成共识。数小时的交锋后,谈判以不发布任何联合文件或声明的结果告终。科尔图诺夫透露,从这一刻起,莫斯科认定“继续谈判是浪费时间”,从而在承认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独立的问题上下定了决心。
佐尔坦指出,柏林谈判破裂后,军事冲突不断升级的一个关键原因是没有透明的军事沟通渠道。2014年后,北约就中断了与莫斯科“互相通报重大军事调动”等“技术性沟通”,仅保留了谈判重大政治问题的机制。当美国常务国务卿舍曼和俄罗斯副外长进行2022年首次、也是战前最后一次俄美高层面对面会晤时,双方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指责对方的军事行动没有透明度,又耗费了同样多的时间向对方解释己方的行动没有特定敌意。
相比之下,俄乌双方未基于《明斯克协议》或诺曼底集团建立起有效的军事沟通渠道,显得更为致命。美国国防部在1月下旬开始授权多项向乌克兰出售美制武器的合同,虽然挑选的是非进攻性且落后的装备,试图避开莫斯科的“底线”,但却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不透明中的不信任。
最重要的博弈尚未开始
以俄乌军事冲突为标志性事件,美、欧、俄在正以激烈的方式重构欧洲的军事、政治,地缘战略格局,进而影响全球格局的重塑。
乌克兰军事冲突爆发前,拜登多次向欧洲增兵;军事冲突爆发后,美国迅速协同欧洲及印太地区盟国,对俄罗斯发起一系列“史上最严厉”制裁措施。这一度让分析人士普遍认为乌克兰危机增强了美国对北约及欧洲安全事务的主导权。但人们很快发现,欧洲的政策调整已经超出了美国的“理想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