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在俄乌冲突中的窘态来自欧盟对美国和俄罗斯的严重依赖。若欧盟能真正在军事和政治上成为独立自主力量,它就无需追随美国的好战姿态;若欧盟能实现能源自主,欧盟对俄罗斯的态度会大不相同,且不易引发欧盟内部争议。譬如,德国不会在危机期间对“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的前途命运三缄其口,而这种态度事实上受到了内部其他一些成员国的强烈质疑。
因此,对欧盟而言,依然持续的俄乌危机是检验它独立自主能力和决心的试金石,也是促使它重新思考跨大西洋关系和欧俄关系的机会。
张骥:乌克兰危机再度凸显了欧洲“战略自主”的必要性及其局限。一方面,对于关涉欧洲国家的重大安全问题,显然美国首先考虑的是自身的地缘战略利益,欧美之间存在明显的利益差别和政策分歧。在乌克兰问题上,欧洲大国再次清醒地意识到“战略自主”的必要。马克龙以法国作为欧盟轮值主席国的身份穿梭调停,与俄罗斯开展对话,表达对俄罗斯安全忧虑的理解,并与德国一道努力恢复“诺曼底模式”。朔尔茨在美国压力下也并未直接就“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表态。从阿富汗撤军、奥库斯联盟,到乌克兰危机,欧洲更加清醒地看清美国在安全和战略上的自利,更加清醒的意识到不能完全靠在美国身上,并在行动上进一步推进战略自主。
然而另一方面,欧洲“战略自主”的局限性也暴露无遗。首先,一个欧洲安全的问题却系于美俄博弈,无论欧洲如何努力,决定性的砝码并不在欧洲国家手里。其次,欧洲自身也缺乏足够的力量和手段真正自主解决欧洲的安全问题,因此对于北约依然是矛盾的态度,难以真正摆脱对美国的安全依赖。再次,欧盟在乌克兰问题上难以形成统一的外交政策,一些中小国家更倾向于依赖美国抗衡俄罗斯的安全威胁,更不要说脱欧后的英国对美更加亦步亦趋。
(责编:杜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