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在外交部美大司美国处工作、后担任了外交部档案馆馆长的廉正保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周恩来后来在讲解中美联合公报时谈道:“这句话是基辛格贡献的,我们挖空心思也没有想出来。这样人民的意见也表达出来了,所以博士还有博士的好处。我们原来提‘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蒋介石也是这么说的,但美方坚持要改称‘一部分’,因为他们国内有人反对。我们同意了,因为‘一个省’和‘一部分’是一样的。‘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一句中的‘立场’二字也是美方提出的。”
现在剩下的主要问题是,关于美国从台湾撤军的表述,双方仍有不小差距。
乔冠华提出的方案是,美国“将逐步减少并最终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基辛格拒绝了,说这会破坏整个关系,因为美国公众绝不会答应。基辛格提出的折中方案是,将撤军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缓和远东紧张局势的“前提”联系起来。乔在研究、请示后也拒绝了。
这样就陷入了僵局。基辛格问,如果找不到可为双方接受的措词怎么办?乔冠华回答说,这就难说了,达不成协议不发公报也可以。这让基辛格有些紧张,因为如果公报不能发表,尼克松访华成果就无法体现。
最后,又是“博士”想到了一个主意,把撤军这句话拆成两句来说,这样就可以表达更微妙的意思。乔冠华立刻表示有些兴趣,还进一步提出用“前景”来代替“前提”,基辛格觉得这样更好。大功终于告成。
事实上,美国在台湾的驻军只有8000多人,主要是为美军在东南亚的活动服务的通信人员。基辛格说,双方都明白,美国在台湾防务中的作用并不依靠这点军队,而主要是由1955年的美蒋《共同防御条约》所规定的(该条约在中美建交后于1980年1月1日终止),但在公报中都没有提到这一点,实际上是把台湾问题暂时搁置起来了。基辛格感叹:“中国领导人尽管富于魅力和意识形态热情,但他们是我所见到的最不动感情地推行均势政治的人。”
他说,尼克松访华的真正意义并不是签订了什么正式协议,而是两个强大国家的领导人互相“估量”了对方,并且认定他们能够执行并行不悖的外交政策,使国际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但联合公报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有必要对新的关系作一个正式表述,这在中美人民和全世界面前是一个象征,必须能“镇住中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左派和美国保守的右派的批评”。
当然,美国国内的批评是尼克松必然会面对的。一些人批评尼克松是“叩头外交”,认为他作的重大让步只换回了一些比较次要的东西,中国人在这场交易中占了便宜。一位观察家挖苦说:“他们得到的是台湾,我们得到的是蛋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尼克松的中国之行越来越被认为是一个巨大的成功:与中国的关系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与莫斯科讨价还价的地位几乎立竿见影地改变了,越南问题不再像一个不可解脱的梦魇。
美国之外的一些媒体可谓旁观者清。日本NHK评论说,公报中写进去的东西不如没有写进去的东西更重要。法新社说,它是中美关系在经过22年分裂后进入新时期的真真确确的出生证。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写道,尼克松说这是“改变世界的一周”,听起来得意忘形,但可能是有道理的。
“悄悄等待其屈服”
毛泽东曾说,中美关系是一把钥匙,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一点,很快以推倒多米诺骨牌之势显现出来。
被推倒的第一块骨牌是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