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访问

下载APP

关闭

尼克松来访,毛泽东1972是如何下这盘大棋的

作者:
2022-02-21 10:25:17

“其实这个公报没把基本问题写进去。基本问题是,无论美国也好,中国也好,都不能两面作战。口头上说两面、三面、四面、五面作战都可以,实际上就是不能两面作战。当然写进去也不好喽!”

尼克松访华前夕,1972年1月,在中南海游泳池住处与周恩来等谈及中美联合公报草案时,毛泽东用他惯有的幽默口吻如是说。

当时中国面对的困境远不止“两面作战”。1969年3月,九大召开前夕,毛泽东在谈到对外关系时说:“缓和一点好。我们现在孤立了,没有人理我们了。”

正是这样的内忧外困,促成了转机的到来。战略家毛泽东与极富外交才华和组织能力的周恩来联手,走出了邀请尼克松访华这一步反转之绝杀,使得满盘皆活,中国外交出现历史性转向。

与尼克松“吊膀子”

“我来给尼克松解解围。”从新华社内部刊物《参考资料》上看到外电评论“尼克松是打着白旗到北京来的”,毛泽东笑着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

1972年2月21日上午,他一睡醒就叫护士长吴旭君去了解尼克松专机的具体到达时间。吴旭君打了五次电话,最后一次得知专机马上就要在首都机场着陆。毛泽东让她打电话给周恩来,请尼克松总统直接从机场到游泳池来,自己立刻会见他。

关于毛泽东是否会见尼克松,此前一直是一个悬念。美方总是问:毛泽东主席何时会见总统?中方照例答:现在还无法确定。

无法确定与毛的身体状况有关,“九一三事件”后他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同时也不无策略上的考虑,他曾说“要学诸葛亮留一手”。

如果说这是一盘大棋,毛泽东已经耐心地布局多年了。

尼克松来访,毛泽东1972是如何下这盘大棋的

早在1967年10月他就注意到了尼克松在美国《外交季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容不得使10亿最有才能的人民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中。”他预测尼克松会当选,并看好这位共和党“右派”总统,认为此人是合适的打交道对手。他说,要打开中美僵局,选择对手这点很重要。

1970年国庆前,国内数次急电中国驻法大使馆,寻找斯诺,邀请他访华。国庆节时斯诺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还与他长谈,称之为释放了一个“探空气球”,可惜粗神经的西方人没有领会到。随后就有了众所周知的“乒乓外交”,小球玩转大球。毛泽东戏称,自己在与尼克松“吊膀子”。

他确实没有看错时机和选错对手。尼克松1969年初上台之时,美国相对于苏联的决定性优势已不复存在,尼克松想借助打开与中国的关系来玩转美苏中“大三角”外交,塑造新的均势,结束越战。而他以强硬的反共立场起家,没有政治包袱,且行事风格不走寻常路,因此能在西方大国首脑中率先访华。

对比一下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法国的情况,就很容易看出尼克松此举一点都不简单。

中法1964年建交后,特立独行、喜欢迈大步的戴高乐总统很希望访问中国,给自己的回忆录写下“与毛泽东会晤”的完美终章,但法方想请周恩来先访法,以免造成法国有求于中国的印象。而中国在与西方的高层互访上也坚持“彼先来我后往”的原则,故以日程已有安排为由婉拒了邀请,转而邀请蓬皮杜总理访华,蓬皮杜也同样婉拒了。直到1973年蓬皮杜才访华,那时他已是蓬皮杜总统了。

基辛格后来说,确实是尼克松想出了对华主动这个主意,并冒着国内政治风险以过人的胆略推进它。访华前,基辛格在给尼克松的备忘录中说:我们无疑会遇到那种“中央大国”的复杂心理,认为我们是来向这个文化和政治中心朝贡的,但是只要我们对于我方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国家的力量具有充分的信心,对于这类的“虚荣心”也是可以容忍的。

1972年2月21日下午三时许,毛泽东和尼克松这两位棋逢对手的政治家终于在毛的书房见面了。尼克松回忆,握手达一分钟之久,“这一动人的时刻在谈话的记录里大概没有写进去”。

“写进去的不如没有写进去的重要”

当尼克松夫妇及大批随从人员在好客的主人陪同下马不停蹄地饱览中国的名胜古迹之时,基辛格却哪也没去,与乔冠华关在房间里就联合公报的未尽部分进行最后的谈判。

公报的主要内容在基辛格上次访华时已达成协议,尤其是突破了其中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表述,即:“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