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是,同样的事实素材,为何在不同叙述者笔下,能呈现出两种相去甚远的基调?
在约翰·沃尔什看来,这背后,《纽约时报》的袁莉如何运用素材、如何嫁接论点的写作方式值得研究。
沃尔什认为,《纽约时报》文章的网络版标题《中国铁腕病毒清零政策背后的百万“螺丝钉”》这一标题,就首先为报道设定了基调和目标。而接下来作者将之与艾希曼相提并论的论述是这样开始的:“政府得到了一大群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他们满怀热情地执行(动态清零)政策……西安的悲剧促使一些中国人质疑‘那些执行隔离规定的人怎么能这样做’。”
那么,西安到底发生了什么悲剧?作者在文章开头部分提到了三件事:首先是一名胸痛男子,他入院时被耽误了数小时,后来死于心脏病;第二,一名孕妇因新冠病毒检测结果过期而被推迟入院,她失去了胎儿;第三,一个年轻人违反封控规定,与保安发生争执。
当然,在沃尔什看来,前两起事件都是悲剧性的、不可接受的错误。第三起事件则很难判断。但他也同时指出:在一个有上千万人口的城市,面对德尔塔变异毒株导致致命疫情暴发的威胁,肯定会有一些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