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的传播遵守“0-1-2-4”这样的指数增长,最有效的办法是在“0-1-2”这个阶段发现并切断,精细流调在这个阶段起决定性作用。去年刷屏的“迪士尼核酸检测”事件和这次屡上热搜的“奶茶店划为中风险地区”便是如此。
这背后有一支全面涵盖疾控和医疗机构的3100余人的三级流调队伍在夜以继日地工作。
“就流行病学调查而言,首先强调快,事不过夜。”潘浩说,流调讲究排兵布阵。一旦接到疫情报告,疾控机构现场流调应急处置做到“2+4+24”。一般先是2-3名流调工作人员在2小时以内到达现场,对疫情形势做出预判;4小时以内完成流调核心信息,涉及病例的姓名、职业、居住地等信息;24小时以内初步查清基本情况,并完成流调报告。
“所有流调的核心信息必须在4小时内完成。而这黄金4小时,也是防疫能否跑赢病毒的关键所在。”潘浩说,疫情的发生和发展,往往不是孤立的,也并不局限于某个地区或某一地点,总是随着人的活动而增加和延伸。精细流调的目的就是在最短时间内一个不漏地切断这种“延伸”链条。
去年10月31日,杭州从省外过境人员中,发现1例新冠病例。前一天,这名新冠病例曾在上海迪士尼乐园游玩,在园内共待了将近11个小时。得知消息后,上海当晚就完成了3万多人的核酸检测,游客午夜前基本离园。整个过程井然有序,没有拥挤,也没有恐慌。不到1天时间,上海就将这起“来势汹汹”的疫情控制下来。
上海市疾控中心主任付晨曾表示,“疫情发生后,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阻断‘下游’,排摸接触人员,划定风险区域,实施隔离管理,阻断疫情传播;二是追溯‘上游’,明确感染来源,寻找疫情的源头。”
在上海疾控人员看来,病例从核酸检测阳性14天前,到隔离期间所有的活动轨迹都是流调重点,要将这个过程中涉及的所有人员都找到,进一步判定密接、次密接、高风险人群。
简而言之,流调人员要反复通过查监控、病例消费单据等方式,勾勒出3个“圈”——由内到外分别是“密接”“次密接”“高风险人群”,将这些人群圈住之后,进行管控、转运、检测,对不同人群实施不同的管控策略和核酸检测。
据介绍,上海判定密接不是简单的“一刀切”,会对照每分每秒的监控视频,结合调查对象回忆的活动情况,综合判定。
例如,医护人员接触新冠病例就可能不判为密接,因为一般都采取了针对新冠的有效防护。而对于这次进奶茶店买奶茶的人员,需要根据病例的发病、排毒、接触方式、接触时间、接触时所在环境来综合判断,一般情况下规范戴口罩被判为密接的可能性较小,没戴口罩的被判为密接的可能性较大,对戴了口罩又摘下口罩喝奶茶的也是一样。
长期以来,上海织就一张“防疫网”,包括发热门诊、高风险岗位人员定期筛查、定点机构、冷链监测、药房监测等等,只要新冠感染者看病、接受筛查、买药等,就会“触网”,可以很快被发现。潘浩指出,上海也对全国中高风险区所报告的病例等风险人群密切关注,并将其纳入监测范围。这样一来,一旦这些风险人群与上海本土居民或环境有过接触,就能立即触网,并发出“警报”。
“我们的逻辑是,查该查的人,控该控的对象。国内目前感染新冠病毒的人群毕竟是少数,将感染者、密接、次密接、高风险人群全部管控好,风险就降到了最低,就可以保证大部分人的正常生活。”他说。
“精准”背后的流调人员
从来没有做过全员核酸检测,从未大规模关闭餐馆、商场、电影院等场所,流调只披露确诊病例的活动地点……上海防疫被很多网友认为是一股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