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访问

下载APP

关闭

在瓷器店里抓老鼠 上海防疫是如何做到的?

作者:
2022-01-28 10:01:30

这样看来,划出全国面积最小的“中风险地区”,上海是有底气的,而这份底气离不开精准防疫,离不开快速又精细的流调。

潘浩坦言,流调人员要做的事情就是“解剖”确诊病例所接触的人和场所等各种问题,将复杂问题扁平化、简单化,再具体分解到每一段时间,最后精准地锁定到相关人员,确认轨迹。

不过,历经“市民密集”“商圈聚集区”这2个疫情放大器,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所有的潜在病例都找到,流调人员所面临的工作压力可想而知。这些堆叠的规整数字背后,是无数个流调人员日夜艰辛的抽丝剥茧和埋头苦干。

据介绍,当时流调工作人员连夜查看了上百个视频,合力复盘这名无症状感染者的整个活动轨迹。有的人口罩没有戴好,有的人买了奶茶喝了几口……为了辨识一些关键信息,流调人员会反复看很多遍。“对我们来说,关注点并不在这家奶茶店有多小,而是这次需要排查的人员特别多。”潘浩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名境外输入的感染者主要的活动范围在静安区,而静安区是上海较为重要的商业圈,有很多大型商业综合体,人员密集程度高、人流量大,这些因素都预示,这次疫情可能有更多的密接和次密接产生。这也意味着,在相同的时间里,流调人员要排查到更多人。

“这就像‘解剖麻雀’,将一件很复杂的事情逐步简化。”潘浩表示,通过这种排查,争取能够做到,一个都不会少,一个也不会多。

实际上,上海一直也是这样做的。2020年11月,上海浦东机场西货运区散发性本土疫情中,先后确诊8例,上海在防控上并没有采取全员核酸检测的做法,只选定了5个局部区域升级为中风险地区。

精细流调是关键

因为工作原因,家住上海宝山区的张毅需要长期在广州,并往返国内多个城市。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尽管上海的疫情一直零零散散,但他和周围朋友在多次出差后对比发现,当目的地是上海时,会方便得多。

去年6月,张毅从广州越秀区返回上海。“当时是广州疫情比较严重的时候,我回上海之前做过核酸,回去之后还没来得及报备,社区就打电话通知我做‘3天2检’的核酸筛查。”他说,当时那几天一直居家,检查无异样之后,就正常活动了,生活基本没受影响。

在张毅看来,上海的防疫就是看似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但其实你的很多信息已经被汇集过去。相关工作人员会根据这些及时存档的信息,逐层摸查,一步步缩小防疫范围。“自疫情以来,我从来没有在‘上海发布’上看到,要找哪个航班、哪次列车的密接。几乎都是在知道自己是密接之前,就已经被电话告知要核酸检测”。

上海的疫情防控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松”,但每次出现疫情,都能很快控制住,从未做过一次全员核酸筛查。这种精准度并非偶然和运气,而是有赖于上海自己的防疫体系——由精细流调支撑的精准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