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领不断强化和拓展
MX-23型潜艇是在2006年“欧洲海军装备展”上推出的一款新概念近海潜艇,排水量约为800多吨。
向来在引导世界潜艇设计新潮流方面动作频频的DCNS公司,为何突然抛出这个小型潜艇概念?原因在于该公司一番市场调查后得出的结果——不少国家的海军被小型潜艇所具备的性能和成本优势所吸引。
不仅是DCNS公司,其他国家也注意到了这种变化。德国TKMS公司此时也对市场调研和评估结果进行了分析,结论是——确实有部分国家的海军需要更小且能买得起的潜艇。
由此不难看出,一些国家选择小型潜艇,一是经济因素在起着作用,试图“花小钱办大事”;二是希望借此获得大中型潜艇所具有的部分功能和战力。这使得这一时期各国研发的小型潜艇吨位大多在1000-2000吨之间。
小型潜艇此后的10多年发展历程,也基本是按照类似路径在走。不过,这一阶段的小型潜艇,其定位越来越适用一种新描述——水下攻防多面手。
一是水下作战内容更加丰富。和早期的小微型潜艇一样,后期的小型潜艇也以鱼雷、水雷、导弹为“刀锋”,可用于反舰、反潜、清障等。与以往不同的是,随着科技发展和艇体相对变大,小型潜艇可装备的武器装备增多且在持续优化,这使其可攻击的对象增多。除反舰、反潜外,部分小型潜艇可以打击陆地目标,一些还可以打击空中目标。
俄罗斯设计的P-750B型潜艇标准排水量约为1400多吨,主要武器系统为533毫米口径的鱼雷发射管,可以发射重型多用途鱼雷、反舰导弹和水雷。据称,该潜艇还可加装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发射潜射导弹,用来打击数百千米外的近岸目标。
HDW公司以德海军212A型潜艇为原型研制的800型浅水潜艇,标准排水量约900吨,也可发射反舰巡航导弹。德国设计师还试图为其加装光纤制导防空导弹和小口径自动火炮,以应对反潜飞机威胁和打击小型水面舰艇等。
二是水下侦察与反水下设施能力提升。水下巡逻警戒和监视侦察,是小微型潜艇的重要任务,但对勘测水下地形和反水下设施方面,各国更多地选择秘而不宣。不过,从一些小微型潜艇的配置上仍可看出一些端倪。
NR-1深海核潜艇是美海军的小型核动力船只,水下排水量不到400吨。该型艇于2008年退役。艇体前部为操纵控制、观测区,艇底有用来在海底行进的轮子,艇上装备有外部照明灯、电视摄像机及遥控机械手和取样装置。借此,该艇可进行深海作业、水下环境监测、深海搜索救援等任务。
在这方面,俄罗斯圣彼得堡“孔雀石”海洋机械设计局自20世纪70年代起,先后设计推出3型7艘AS系列深海核潜艇,水面排水量均在550~1600吨之间,艇上均配有抓取海底物品的机械手和绞车等,能用于进行海底勘察、地形测绘、水下通信系统、水声监听系统建设和水下武器试验及救援等任务。
可见,这类小型潜艇不同于一般的小微型潜艇。一般的小微型潜艇下潜深度有限,而NR-1核潜艇和俄罗斯的AS系列核潜艇专在深海“扎猛子”。它们的下潜和作业深度基本上都在1000米以上。
如今,随着科技发展与新材料、新工艺运用,这类小型潜艇的深海作业能力还在提升。据称,因2019年发生事故而“浮出水面”的俄10831型罗莎里克号小型潜艇,最大潜深可达6000米。
可以推知,在研究海底地形、环流和水深情况方面,这类小型潜艇的作用不小,所测量数据可用于水下导航和满足更多作战需要。
三是特种作战条件更加完备。输送特种作战人员,执行破坏敌港岸设施及重要目标等任务,是小微型潜艇的看家本领。因此,小微型潜艇绝大多数都有搭载“蛙人”的功能。有的微型潜艇几乎就是为运送特种作战人员而设计。如美国海豹突击队使用的Mark Ⅷ运载工具,本质上是“湿式”潜水器,这意味着载员在潜艇水下行驶时必须佩戴呼吸器和潜水衣。2020年4月,美国一家公司研制的“干式作战潜水器”微型潜艇交付美国海军特种作战司令部。与Mark Ⅷ运载工具相比,它的水下续航力、隐蔽性、静音效果包括舒适程度进一步提升。
为提升水下作业能力,很多小型潜艇还配置了先进的作战管理系统,实现了作战情报指挥系统、武器发射控制系统、潜艇动力推进系统自动控制,以便减少操作人员数量,提高潜艇运行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