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们同时指出,从先前的变异分析来看,疫苗对抗症状性感染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维持,并且与T细胞反应有很强的相关性,但与中和性抗体反应并没有那么强的相关性。“我们预计,SARS-CoV-2疫苗诱导的剩余的70%-80%的靶T细胞仍可降低奥密克戎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研究团队在论文中写道,“新冠病毒似乎违反了疫苗效力主要由抗体中和决定的原则”。
研究团队还指出,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评估预测的新冠疫苗保护效果的差异,突显了T细胞测试作为疫苗诱导免疫保护的可靠措施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存在可以逃逸免疫监测的新变异体的情况下。他们强调,随着新冠病毒的持续突变,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评估T细胞反应的进化预测价值。
技术手段仍需进一步提高
董晨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围绕新冠病毒诱导的特异性T细胞,有两个重点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第一个是病毒突变本身,“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疫苗接种总人数已经超过12亿人,所以现在我们的人群已经跟2年前完全不一样了,是有一些基础免疫保护了,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无症状感染者,然后选择出来的病毒和没有免疫过的人群选择出来的突变株都有差异。”
第二点也尤为关键,就是要评估疫苗保护力够不够?如何去进一步增强?“面对病毒的突变,无论是康复者还是接种过疫苗的人群,他的免疫力会不会有所变化?以及未来疫苗技术路线的选择如何?”
董晨提醒道,“有突破性感染,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的疫苗不管用了?这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他认为,从理论上来讲,灭活疫苗在应对病毒突变时具有一定优势,“mRNA疫苗或者亚单位蛋白疫苗等,实际上都是按照原始毒株的序列研发的,它们对奥密克戎的保护是更差的。相比之下,因为灭活疫苗中的病毒蛋白数量比较多,所以它的免疫保护是比较广谱的,虽然可能针对某一个蛋白或者某一个区域,它的保护力可能没有mRNA疫苗和亚单位蛋白疫苗那么强。”
Quadeer博士也谈到类似的一点,根据新冠病毒疫苗的成分,各种应对方式之间会存在明显的差异。“对于以刺突蛋白为靶标的疫苗,T细胞反应已被证明可以识别刺突蛋白的多个表位。对于全病毒灭活疫苗,尽管相关文献相对较少,但T细胞反应已被证明除针对刺突蛋白外,还针对其他结构蛋白,如核衣壳和膜蛋白。”
然而,大规模研究T细胞反应并不容易。“相比在新冠研究过程中中和抗体的评估来说,T细胞免疫应答研究比较少,就是因为它需要高质量的大量的T淋巴细胞,特别是PBMCs采集好之后,需要特定的条件以活细胞形式储存好,然后才能拿出来进行评估,要求比较高。”张林琦解释,这仅是第一点。
第二大难点在于,研究人员在评估T细胞的时候,需要很相对昂贵的试剂,包括新冠病毒蛋白的肽段等。一般来说,对于免疫原性的评估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个方面来进行,体液免疫评估主要通过ELISA方法检测新冠特异性抗体含量和抗体中和试验检测中和抗体滴度等;细胞免疫评估主要通过ELISPOT技术(酶联免疫斑点实验)检测T细胞分泌IFNg的细胞频率以及通过流式技术检测胞内细胞因子量等。“多种因素导致了T淋巴细胞的研究相对比较少,另外由于使用的试剂、仪器、方法不一样,所以各实验室之间得出来的数据差别也会比较大。”张林琦表示。
董晨将之总结为技术手段的复杂性。“一般的实验室还是很难做,所以我以前也呼吁过,对于不管是疫苗还是感染引起的T细胞免疫应答,最好能够有类似于试剂盒这种方法,尽管不是马上能够做出来,但是需要研发这方面的检测手段,能够更灵敏更更简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