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顺利实施成为台湾各界关注焦点。
舆论认为, 随着RCEP的生效和区域自由贸易的发展,台湾经济将会面临冲击并在未来3到5年凸显问题。
民进党当局却老神在在,对外表示“无需过度担忧”,企图淡化冲击的影响,把台湾民众的注意力引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以及与美国商签所谓“台美贸易暨投资架构协议”(TIFA)。
说不担忧肯定是假的。加不加入RCEP,民进党当局态度已经几度反复。
2016年蔡英文就职时承诺“带领台湾加入RCEP”,后来发现实现不了,立马改口,告诉台湾民众RCEP对台经济“影响不大”云云。
影响大不大,事实会说话。目前台湾约6成出口流向RCEP地区,其中仅对大陆就占比4成多。
RCEP地区毫无疑问是当前台湾发展对外经贸的重中之重。RCEP的实施必定会影响台湾部分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冲击台湾金融、电商、电信等服务业领域进军RCEP市场。
展望未来,RCEP成员间经贸合作与产业分工不断深化,台湾经济体越来越被孤立。大家都知道,台湾是一个浅碟型的经济体。
随着资本不断外移,岛内“产业空洞化”、经济增长减速,呈现所谓“闷经济”状态。
经济不好,民众早就有感触和反弹。民进党当局当然不希望把RCEP生效实施带来的冲击讲得很严重,以免造成整个社会对民进党执政的不满。
民进党之所以到现在还嘴硬,除了怀揣政治私心,主要还是指望“外援”,因此眼巴巴盯着CPTPP和TIFA。
作为“拓展对外经济空间”的两大重点目标,蔡英文把CPTPP列于“施政优先项目”,甚至不惜顶着岛内如潮民意开放“莱猪”(含瘦肉精的猪),希望在对美经贸合作有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