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访问

下载APP

关闭

日本新冠死亡率低,是因为日本人有特殊基因?

作者:
2021-12-29 11:09:17

围绕 “HLA 基因”进行关键词检索,结果发现,生物学界其实有大量与HLA DNA分型相关研究。一篇被Cell Press旗下《免疫》(Immunity)期刊收录于2001年的文章开宗明义,称HLA本质上是一种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位于人体6号染色体 (6p21.3) 的短臂上。

MHC是分布于染色体上特定区域紧密连锁的基因座,最早被发现于不同小鼠品系个体对表皮移植物产生的排异反应中。美国遗传学家乔治·斯内尔(George Snell)发现遗传因素决定了个体间移植组织或器官的存活情况,最早提出了H-抗原概念。感念其贡献,诺贝尔评审委员会在1980年授予了斯内尔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由此可知,MHC概念从诞生之初起就与遗传物质密不可分,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遗传物质的具体表现,或具有某种调控作用的DNA序列。

根据作用对象和抗原被呈递机理的不同,人体的MHC即HLA又被主要编码作I型(HLA-A,HLA-B, HLA-C)和II型(HLA-DP, HLA-DM, HLA-DO, HLA-DQ, HLA-DR)两大类。但同一种基因座还会呈现出不同的等位基因,体现了HLA的高度多态性。

世界卫生组织命名委员会(WHO Nomenclature Committee)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科学家们发现的HLA-I型和HLA-II型的等位基因数已分别达到了23002和8673种。

为应对日益庞杂的HLA等位基因类型,医学家们和免疫学家们对HLA等位基因的命名方式做了规范化管理,并随形势变化不断改进这一命名系统。

1975年,WHO和ISUS的专家们将原先以“W”“T”等大写字母开头的命名系统换成了统一以“HLA”开头标注的方式;十余年后,4位数字命名法开始施行,以适应等位基因数不断增加的新形势。现行的HLA等位基因命名规则在2010年左右被确立。这次变更启用了冒号“:”来分隔表示不同HLA等位基因的4个数字区域,并取消了固定位数的限制。

并非所有的HLA分型都要精确解析到等位基因的所有位数。一般来说,在此系统内,分隔号愈多、数字愈长,代表解析度愈高。根据现行命名规则,理研发布文章中提到的HLA-A*24:02物质,则可以大致被理解为基因编码为A、血清学分型位于第24组、HLA蛋白分型为02号的I类HLA抗原类型。

日本人特有?

理研的研究成果和相关论文中,只字未提拥有HLA-A24抗原人群在日本人中的具体比例,而仅使用了“常见”一词。不过,网传文章中 “60%以上的日本人拥有‘HLA-A24’”的说法,倒也并非无中生有。

2015年2月,N. Ikeda等13位遗传学学者在《组织抗原》期刊(现更名为HLA)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称其在对5824户日本家庭共18604位成员的HLA基因分型进行测验后发现,约36.48%的受试者体内拥有HLA-A*24:02等位基因。

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并非同一概念。群体要维持遗传基因频率的稳定,需要符合哈代-温伯格定律(又称遗传平衡定律),即要满足种群数量有足够规模、个体交配随机、没有突变产生、种群之间不存在个体迁移或基因交流且没有自然选择的条件。

根据哈代-温伯格定律计算公式反推,在理想的遗传平衡状态下,检出的36.48%的等位基因概率则意味着全日本约有60%的人群拥有HLA-A*24:02抗原类型。

需要明确的是,N. Ikeda等人发布的这项研究中的“日本人”概念,指的是居住在日本群岛地域内的人群,而非生物遗传学上的“人种”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