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俄罗斯一直很重视对炮射导弹的研发,成果也很丰硕,先后研发出多个口径的10余种炮射导弹型号,比如“眼镜蛇”“棱堡”“反射”和“芦笛”炮射导弹等,在种类和数量上领先于其他国家。
相比之下,大多数西方国家对炮射导弹的态度前后有别。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曾掀起过炮射导弹研发热潮,并在20世纪70年代有过小批量的产品列装,如美国的“橡树棍”、法国的“阿克拉”等。后来,这些国家的相关研制工作一直处于迟滞状态,直到1992年美国首次对外宣布XM943炮射导弹已经达到列装标准。
这种发展态势的出现,有其较深层次的原因。
苏联/俄罗斯拥有规模很大的坦克装甲部队。面对外部的战略压力,如何在不对其“伤筋动骨”的情况下形成压倒对手的优势,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射程更远、精度更高的炮射导弹。尤其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炮射导弹已能在外形轮廓、装填方式、发射方式等方面与普通炮弹保持一致,这更是契合了一贯重视单个平台综合战力的俄罗斯的“胃口”。
大部分西方国家后期在炮射导弹研发方面动静不大,与这些国家的理念有关。不少国家认为,在炮射导弹研发方面投入太多没有必要。
一是认为大多数情况下,坦克的交战距离不会太远,现有的普通火炮所发射炮弹能够满足精度和毁伤度方面的大部分要求。
二是觉得技术难度较大。坦克炮发射导弹,不仅对火炮本身有一定要求,还要研发炮射导弹及配套观瞄感知引导设备,并完成与坦克车体的集成,难度较大。尤其是炮射导弹的制导,涉及大量精密电子元器件等,通常数以百计,生产技术难度不小。加上它还需满足与普通炮弹一样储运的要求,发射时要承受巨大过载,相关要求就更加不一般。
三是认为成本过高。除了对火炮进行改造和配装相应的感知制导系统价格不菲外,炮射导弹本身的生产成本也不低。苏联给T55系列坦克研发的100毫米线膛炮炮射导弹达到2.6万美元一发,后来生产的125毫米滑膛炮炮射导弹每发更是接近4万美元。
四是认为效用有限。起初的炮射导弹大部分是揣着制导系统的破甲弹,其破甲能力与药型罩直径成正比,但受坦克炮炮管直径限制,炮射导弹威力有限,且不能像其他炮弹那样打击多样化目标。加上炮射导弹空中飞行速度较慢,易被主动防御系统拦截,所以,其发展更是被“置于脑后”。
五是专用的导弹发射车的出现,更是让习惯于“专车专用”的西方国家淡化了对炮射导弹的关注程度。
在这些国家中,以色列是个例外。该国研发出LAHAT炮射导弹,并实现了它的系列化。这多少反映出一种趋势:以前束缚炮射导弹发展的观念正在“解冻”,随着科技发展与相关产品成本降低,炮射导弹发展一度“冰火两重天”的局面正在改变。
炮射导弹或将迎来新的春天
近年来,一些国家对炮射导弹的研发与列装有所回暖。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乌克兰国防部向位于基辅的光线设计局订购了名为“战斗”的新式炮射导弹。该型导弹采用半主动激光制导方式,其串联式战斗部可攻击安装有爆炸式反应装甲和间隔装甲的目标。在光线设计局打造的稳定器助力下,该型导弹具有较强抗干扰能力和抗过载能力,能用高膛压火炮射出。印度国防研究及发展组织(DRDO)也曾用“阿琼”主战坦克测试新型炮射反坦克导弹,导弹摧毁了3公里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