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访问

下载APP

关闭

炮射导弹迎来“第二春”?美俄的脑洞真不小

作者:
2021-12-28 11:28:34

用坦克炮或其他火炮发射,射出的不是普通弹药,而是一枚导弹。这是人们通常对炮射导弹的理解。

此类弹药设计的初衷是在装甲力量对决中取得先机,在对方坦克的射程之外精准地命中并将其摧毁。

从世界范围看,炮射导弹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一个“受关注—不太受关注—重新受关注”的过程。近年来,炮射导弹渐渐重入人们视野。

现阶段的炮射导弹已今非昔比,不仅发射平台不限于坦克,且打击的对象也开始多元化。具体情况如何?请看相关解读。

炮射导弹的本事不简单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坦克等装甲车辆大量投入战场,表现抢眼。为在坦克战中获得射程与精度优势,各国战后在增加火炮口径受限的情况下,加大了对炮射导弹的研发力度。

按照当时设想,这种导弹可由坦克炮发射。离开炮口后,火箭发动机将提供动力,对其进行加速,以提高射程。同时,它搭载有制导装置,通过与气动方面的设计相配合,大幅提高其“准头”。

这种设想有其现实依据。当时坦克的技术与运用已相对成熟,且是各国陆军的支柱力量之一。它防护性好、攻击力强、灵活机动,在现有的成熟平台上“往前再走一步”,似乎触手可及。对一些老式坦克来说,这也是个“老树发新芽”的机会。毕竟,研制坦克代价不菲。炮射导弹的研发与使用,可以让老式坦克因射程和精度的增加而继续生存下去。

借助火箭发动机的加持,增加射程相对容易。炮射导弹最大的特点体现在“导”字上,即对制导系统的倚重。实现制导功能依赖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弹翼等气动控制系统,另一个则是制导方式。

炮射导弹迎来“第二春”?美俄的脑洞真不小

半主动无线电指令制导是炮射导弹最早使用的制导方式。如苏联的“红宝石”“眼镜蛇”等炮射导弹都采用这种方式。这类炮射导弹发射后,射手需持续瞄准目标,同时跟踪导弹红外信号,由火控系统计算出偏差,通过无线电将指令传送给导弹修正路线,直至击中目标。这种制导方式易受干扰,而且在持续瞄准目标时,坦克需要保持静止或低速移动,容易被敌人攻击。

随着技术的发展,炮射导弹开始改用激光驾束制导方式。如苏联的9M117“堡垒”、9M119“芦笛”及法国的“阿克拉”炮射导弹。炮射导弹发射后,制导系统会发射一道直径为6米的激光编码波束,导弹在激光束形成的控制场中飞行。导弹在控制场中的位置,会通过电信号传输到导弹的陀螺坐标仪上,陀螺坐标仪会算出弹体与中心线的误差并将信号传递给舵机舱,由舵机舱调整翼面控制导弹按照中心线飞行,直到击中目标。因为激光的方向性好、抗干扰能力强,所以深受多国炮射导弹研制者的青睐。

此后,炮射导弹的制导系统一直在改进与升级,发展方向也很清晰,那就是看得更清、望得更远、分辨得更真。制导方法也由无线电指令制导、激光驾束制导拓展到红外传输指令制导、毫米波雷达制导以及多模制导等更多方式。

事实证明,制导系统与导弹的这种融合取得一定成效。即使是第一代炮射导弹,它的射程也达到了4000多米,有效射程内的命中率达90%以上。而当时,常规弹药的有效射程大多在2000米以内。如今,炮射导弹的射程进一步增加。2005年以色列发射的LAHAT导弹有效射程超过6000米,命中精度在0.7米之内。

在此期间,发生改变的不只是炮射导弹的精度与射程,发射炮射导弹的火炮也完成了由专用型向通用型的转变,使火炮的维修保养更加方便;弹药功能也不只是破甲,开始向兼具破片杀伤与穿甲等功能拓展;弹药威力进一步提升,攻击装甲目标时穿深更大;搭载和攻击的对象也不再仅限于坦克,可以用更多平台如舰船来搭载,用来攻击有人直升机及无人机等多种目标。

发展一度冰火两重天

纵观炮射导弹的发展历史,对炮射导弹的研发、运用和升级,各国关注的程度相差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