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访问

下载APP

关闭

距离“动态清零”还有多远?高福提出一个办法

作者:
2021-12-13 10:53:24

从2019年末新冠疫情开始出现到全球大流行,迄今为止,这个新病毒已和人类共存两年。凭借超强的传播力与层出不穷的变异,新冠已导致全球2.65亿人感染,死亡超过500万人。

作为一个占全球人口数19%的国家,中国累计新冠病例数占全球病例数的0.05%。在经历了最初的武汉保卫战后,中国一直坚持“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动态清零”的防疫政策。

12月2日,《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发表了“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的策略与经验”专辑。

这组文章的领衔作者之一、The BMJ高级临床研究编辑、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流行病学讲席教授唐金陵在文章中分析说,有效清除本土感染可以使中国灵活考虑特定人群优先进行疫苗接种,并尝试从当前“本地传播零容忍”政策安全过渡。

但与此同时,对病毒的成功遏制、围剿也使得中国人群几乎整体处于易感状态。目前,大流行正处于第二阶段,在疫苗接种建立起群体免疫屏障之前,中国仍需要坚持强有力的公共卫生措施。

传统公卫举措的成功

论文指出,大流行早期,包括中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在内都希望通过围堵方式,完全阻断病毒传播,且都实现了这一目标。在没有特效药和疫苗的情形下,围堵的核心“武器”即采取传统的公共卫生举措——非药物干预措施,包括主动发现病人,隔离、治疗,追踪、隔离密切接触者,出行限制,以及戴口罩、勤洗手个人防护举措等。

距离“动态清零”还有多远?高福提出一个办法

The BMJ“中国抗疫经验与策略”特辑中,中科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作为通讯作者的一篇文章称,如果没有当初武汉的封城措施,一个月内,中国新冠肺炎病例数量将高出67倍。

高福等人在文章中认为,在新冠大流行中应吸取的教训是,即便是有着资源充沛的医疗系统,一种新的、高度传播,可引发严重疾病的呼吸道病原体依然会导致医疗资源难承其重。大流行初期,依靠减缓对医疗系统压力,延迟疫情高峰到来的缓疫政策可能会产生灾难性后果,围堵策略应尽可能成为首选。即便证明新病原体无法控制,这也为药物和疫苗开发及控制策略优化赢得时间。

利用两个多月消除本土感染后,中国继续坚持围堵策略,以应对不断出现的境外输入病例引发的本土疫情,并强化了追踪密接者、核酸检测策略,这称之为“动态清零”。手机的GPS、WIFI、通讯基站,几乎人人必用的微信、支付宝及内嵌健康码等所提供的信息,构成了大数据追踪密接者的信息网络。

潜伏期更短、传播力更强的“德尔塔”毒株令防控政策进一步升级。在核酸检测呈阳性的一小时内,当地公安和信息等部门就会根据手机位置信息提供感染者的初步时空轨迹。公卫人员在4小时内完成流调,确认感染者活动地点以及确定如何管理高风险场所和人群,并找到所有密切接触者。当地政府根据大数据信息搭配核酸检测结果,及时限制高危人群流动,关闭高危场所。

在全国多地应对数十起输入性疫情的过程中,多轮、全员核酸检测都成为必备“利器”。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最新要求,一旦发生疫情,500万以下人口城市,要在两天以内完成全员核酸检测;500万以上人口城市,要在三天以内完成全员核酸检测。

The BMJ特辑中,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原院长、流行病学家姜庆五作为通讯作者的一篇文章分析说,大规模核酸检测的好处,在于可以尽早发现感染者,为流调提供线索。但全员核酸检测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于成本。

据媒体报道,武汉在去年5月开展的全员核酸检测“十天大会战”,耗费约9亿元人民币。青岛去年10月对全市千万人口开展核酸检测后,发现了13例确诊病例。

相比之下,无论是公众还是专业人士,更推崇的是以上海为代表的精准防控。面对数起输入型疫情,迄今为止,上海并没进行过全员核酸检测。上海每天入境航班约占全国1/3以上,航空货运量约占全国40%~50%,从上海入境输入性病例占全国累计输入病例的四分之一。就在最近一轮的上海疫情中,3名确诊病例致使上海20多家医院停诊。但在多家医院进行两次全员核酸检测,完成48小时左右闭环管理后,陆续恢复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