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访问

下载APP

关闭

桂林的这次会议表明,中国的目标已不在地球上了

作者:
2021-12-01 10:33:53

若预警时间较短,比如只有几天甚至几个小时,那就涉及短期快速防御了,犹如导弹防御一样,主要的办法是发射拦截导弹,对小行星进行摧毁。目前已有的杀伤手段包括核弹头杀伤和动能杀伤两种。如果在宇宙空间拦截小行星,核爆能量只能通过高能射线和高速中子流释放,对小行星的伤害极其有限。如果在大气层内拦截小行星,核爆产生的冲击波固然可观,但在如此近的距离引爆大当量核弹并产生大量岩石碎片,其危害比较大,应展开细致的研究。

如果换做动能杀伤拦截方式,拦截器与小行星的巨大相对速度确实可以产生巨大的动能作用于小行星。但考虑到不同小行星的材质和大小,如果没有平时对小行星物理参数的积累,动能杀伤器极有可能“以卵击石”,残存的大块星体仍然会给地面造成巨大损失,因此需要视情况而定。

中国也在行动

上个月23日,第一届全国行星防御大会在广西桂林开幕,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也出席了这次会议。

本次会议旨在促进我国近地小天体监测、预警、防御领域的交叉融合,探讨有关前沿科学问题、关键技术发展、工程实施方案、政策法律构建及国际合作交流等,促进同行间的合作与交流,繁荣学术,推动我国行星防御领域更快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

据大会主办方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1年10月18日,已发现的近地小行星超过26127颗。近年来,近地小行星飞掠事件频繁发生。仅2021年已发生1074次,观测到21颗小行星进入大气层。小行星撞击地球由于其进入速度大、撞击能量高,给人类造成极大威胁。

其实,在今年中国航天日上,国家航天局公开表示,我国正论证小行星防御系统。4月24日上午,2021中国航天日开幕启动仪式在江苏南京举行。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透露,中国航天未来将论证建设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

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在致辞时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航天将论证实施探月工程四期、行星探测工程、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和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拉开新时代探索九天的新序章。”

2019年6月,“近地小天体调查、防御与开发问题”入选第二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20个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

在小行星监测预警方面目前也有来自中国的贡献。世界上在用的行星雷达系统主要是美国戈尔德斯通和阿雷西博两部行星雷达。中国国家航天局作为成员单位已于2018年1月正式加入国际小行星预警网络。目前,中国的紫金山天文台有一个通光口径为1.04米的施密特光学望远镜能够开展近地小行星的监测预警工作,这台设备名叫“近地天体望远镜”,其目前在国际小行星监测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