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战场上,凡是远程打击兵器,无不追求精准命中。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及古代瞄准具“望山”:“人家穿地得一弩机,其望山甚长,望山之侧为小距,如尺之有分寸……”寥寥数语,为我们揭开了古代瞄准具的神秘面纱,展现了古人对在较远距离实现精准射击的探索与渴望。
随着军事科技的发展,枪械瞄准镜横空出世,为“精准式狙击、发现即击杀”提供了可能。灵活多样的放大比例、方便快捷的使用方式、不断提升的环境适应能力……诸多方面的不懈追求,让枪械瞄准镜不断升级与发展,也让更多“枪王”的养成之路不再像以往那样遥远漫长。
知其所来,明其所往。枪械瞄准镜如何诞生、有哪些主要类型、今后朝哪个方向发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枪械瞄准镜,看它如何帮助射手实现精准命中。
为把“纷扰”看清,寻找“慧眼”之旅从未停步
战场上,一名射手视力再好,也难以凭借肉眼看清较远处的敌人,更别说对手往往还会用各种迷彩伪装,借地形地貌、工事掩体来使自己“隐身遁形”。为拉近人眼与目标的距离,枪械瞄准镜应运而生。
从成像原理上讲,枪械瞄准镜并不复杂,都是运用光学原理,使目标和瞄准线重叠在一个平面上,在放大视野的同时,给射手提供射击依据。
光学瞄准镜,主要由机械结构和光学镜片组构成。早期的枪械瞄准镜相当于在枪械上加装了一个单筒望远镜,具有一定变焦范围,用来放大目标,辅助瞄准射击。这个阶段的瞄准镜结构简单、功能较少、战场适应性不强,但它的出现,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为其日后发展奠定了基础。
真正具有较强实战价值的光学瞄准镜,诞生于20世纪初,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崭露头角。
但在那时,光学镜片十分珍贵,无法做到大量生产。即便如此,各国军队还是竭尽所能为他们的狙击手配备光学瞄准镜,助其在战场上有效杀伤敌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狙击战法被广泛运用,涌现出不少“王牌狙击手”,莫辛-纳甘、Kar98k等狙击步枪也因此名噪一时。对经验丰富的狙击手来讲,使用加装4倍瞄准镜的Kar98k狙击步枪可在400米距离精准命中敌人头部,在加装6倍瞄准镜后,狙击手则可射中1000米远的敌人。
随着军事科技不断发展,光学瞄准镜的制造日渐精密。同时,它被“注入”更多新功能。比如,可实现对方向偏差量的修正及进行概略测距等。
有了金刚钻,敢揽瓷器活。战场上,射手们凭借性能优异的光学瞄准镜和过硬军事素质,不断刷新狙击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