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访问

下载APP

关闭

粮食收获后反而减损?从全链条角度解开这个谜

作者:王建 周楠
2021-11-22 09:25:49

——精细加工的粮食产品受到不少消费者欢迎,但“白细美”的粮食背后,存在粮食过度精加工带来的损耗。在哈尔滨市一家米业公司的大米加工车间,带着壳的稻谷进入车间后,历经三抛三选、去杂、碾米等20多道工序,最终被加工成色泽晶亮的精米。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从水稻到大米,20多道工序包含3次抛光,每抛光一次就会增加一次损耗,出米率降低一两个百分点。记者走访多家粮食加工企业发现,粮食精加工是行业的普遍现象,一些粮食加工企业还在加工精度上“攀比”,精度越来越高,出米率、出粉率越来越低,成为粮食损耗增加的一环。湖南省岳阳市一位农业干部告诉记者,有的企业100斤稻谷只能出30多斤精米,剩下的多为碎米,只能用来做饲料。

国家对粮食加工有明确标准。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2019年5月实施的《大米》(GB/T1354-2018)国家标准将大米加工精度分为“精碾”“适碾”,精碾为背沟基本无皮或有皮不成线,米胚和粒面皮层去净的占80%至90%,或留皮度在2.0%以下;适碾为背沟有皮,粒面皮层残留不超过l/5的占75%至85%,其中粳米、优质粳米中有胚的米粒在20%以下,或留皮度为2.0%至7.0%。

业内人士表示,这个标准只是推荐性标准。由于市场上精加工大米售价普遍高于一般大米,一些企业刻意提高粮食加工精度,还把高于国家标准作为卖点进行宣传,吸引消费者。

加大粮食“产后护理”力度

粮食产后损失惊人,意味着“产后护理”空间巨大。农户和专家建议,多环节、全链条、系统化减少粮食产后损失。

继续加大科学储粮仓推广力度。前些年,国家启动了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工作,在东北地区研制推广适应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需求的大型农户科学储粮仓,取得一定成效。黑龙江中良仓储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柳芳久建议,进一步加大科学储粮仓推广力度,中央、省级财政提高资金匹配比例,尽量减少农民对储粮仓的资金匹配,根据不同区域,生产相适应的粮仓,避免大小不适用问题,并通过粮食部门定向监督,确保“专仓专用”。邓树华建议,在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成为粮食生产主力的当下,加快研究推广与之需求相匹配的储存仓容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