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中美竞争的每一个领域一样,说钱、说人才、说技术背景、说沉淀的时间,中美之间都有着天然的差距。
20世纪初期,在我们一路高歌猛进时,这个差距曾经一度变得越来越小。
当时,“阿波罗计划”成功收官,苏联也退出太空竞赛,没有打鸡血的目标了,美国航天领域很快就因为投入不足、科研进展缓慢,陷入了严重“内卷”,大量航天企业因为政府订单量下降被迫破产重组。
2003年,美国发生第二次航天飞机重大事故,曾经寄予厚望的航天飞机只能无奈退役,那之后,美国自主载人和货运能力掉到了中俄后面,在国际空间站的货物补给和人员轮换,都需要花高价购买俄罗斯飞船的座位。
当然,有过低潮期,并不是说明美国航天领域不行了,恰恰相反,多少年的功底在那儿,一旦振作起来,还是绝对的霸主。
这几年大出风头的SpaceX就是一个例子。
放在美苏争霸那会儿,谁能想到,继美中俄之后全球第四个有能力往返于国际空间站的,居然是一家民营企业,而这家企业的技术之先进、市场影响力之大,连中俄都直呼刺激,是不是很神奇?
后起之秀的SpaceX凭借技术实力,顺利收揽了全球市场的大部分订单,而目前全球能和SpaceX的“猎鹰”“龙飞船”掰手腕的,也只有我国新推出的“长征八号”——在时间上我们还落后了一步。
曾经创造历史的NASA变成了“投资机构”,技术、资金、订单都投入了类似SpaceX的商业公司,马斯克能烧掉那么多钱,一年的火箭发射次数甚至超过中俄两国,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NASA背后的国家力量续血。
而也正是靠着这些“民营”企业,美国的航天人才、社会资本、工业体系都被激活了,马斯克太空旅游、“星链”计划、火星开发这些创意十足、吸引眼球的目标,长期停留在冷战轨道上的NASA搞不出来,但市场化的SpaceX真没准可以。
凭借这些商业企业,美国也开启了多年来最雄心勃勃的登月计划——“阿尔忒弥斯”,着力打造美国重返月球所需的载人航天运输系统,试图重新找回全球领先的技术优势。
美国航天业二度回春,中国航天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变革。
随着我国航天战略一步步走向现实,举国冲锋的猛劲儿必定会转向细水长流的巧劲儿,那未来低密度的发射任务,能养活庞大的航天工业吗?
可能很难,最后多半也会再走一遍美国曾经“内卷”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