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中国能有幸被莫迪选择成为“工具人”,还有另一层原因。
那就是,中国的崛起,让印度社会焦虑了。
莫迪在利用“中国威胁论”吓唬本国民众的同时,中国的快速崛起也日渐成为了印度人挥之不去的阴影。
在中印边界冲突爆发后,印度媒体大肆炒作中国“侵略”,甚至权威大报都不惜下场造谣,添油加醋地渲染紧张氛围,煽动动民粹情绪,只要是抹黑中国的,媒体爱写,老百姓也爱看,用热血沸腾的民族主义来抗拒中国的崛起。
而印度的政治精英也普遍认为,随着中印实力差距的拉大,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特别是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正在谋求印度次大陆乃至印度洋地区的主导权,印度必须坚决反制,遏制中国的影响力。
这种从上到下一边倒的对抗思维,让莫迪打“中国牌”特别好用,但是反过来,也让莫迪没有了缓和对华关系的余地。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去年加勒万河谷冲突事件之后,莫迪在6月20日的全国党派大会上说:
“中国军队没有越过边境线,也没有占领我们的哨所。”
这一试图“降火”的言论马上受到了舆论的疯狂反扑,之后莫迪不得不改口继续指责中国。
可以说,现在“对华强硬”已经不是印度政府理性的政策选择,而是全印度警惕中国崛起的“心魔”,是印度“大国梦”下的心态畸形。
这种心态一旦形成,很难纠正过来,尤其是在印度这个国家,讲仇恨总比讲道理要容易。
所以,可能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印关系的基调都将是悲观的,战略对峙也将成为常态。
就是辛苦咱们高原上驻守的子弟兵了。
无所不在的美国
前面提到过,印度挑衅中国,是给美国的“印太战略”当枪使。
那么,长期坚持“战略自主”的印度,为什么会自愿“矮化”,给美国当马前卒呢?
原因有三点。
一是莫迪提出的“自力更生”“承接全球产业链转移”的经济政策,需要美国及其盟友们捧场。
搞经济是莫迪“强国梦”的根基,制造业是其中“根基的根基”,莫迪在第一任任期里就喊出了“印度制造”的口号,希望以制造业为突破口,复制中国经济的崛起路径,来重现中国式的经济奇迹。
但是印度要发展制造业,要承接全球产业转移,基建、土地、能源、人口素质、产业配套、营商环境等等短板都非常突出,别说中国了,连印尼和越南都干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