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访问

下载APP

关闭

被封锁三十年后,中国成功打出一张“王炸”!

作者:
2021-10-22 08:59:29

中国航天正以世人惊讶的速度崛起,一年内中国航天员两度飞天,“出差”时间长达9个月,中国空间站将可能成为全球唯一在轨运行的空间站。有其它国家申请入驻中国空间站,却为中文操作系统而头疼。

从一穷二白到航天强国,无数仁人志士的探索与努力,铸就了中国航天的钢铁长城。与美国陷入“内卷”的航天事业相比,现在的中国航天进步之神速,颇有“独孤求败”的意味。

虽然欧美不会乐见中国航天崛起,但是他们已经无力阻挠中国的发展,想要重演“美苏太空争霸”几无可能。一是他们本身对航天的投入正在走下坡路,无力在经费上与中国竞争;二是中国航天人以探索宇宙为己任,格局上已经超越了“太空争霸”的冷战思维。

“爱国是不需要教育的”

1949年秋,横跨太平洋的“克利夫兰总统号”上,一位青年正在调试着手上的收音机,尽管声音夹杂着电流“滋滋”的干扰,但他还是听清了那句力重千钧的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青年叫梁思礼,时年二十五岁,刚从素有“航空航天工程师摇篮”之称的美国普渡大学毕业。

作为全世界顶尖的高科技人才,拿着这张船票,他很清楚自己放弃了什么——

“我在美国留学时有一个好朋友,我选择了回国,而他留在了美国。他搞的是美国的洲际导弹,我搞的是中国的洲际导弹。他的年薪是30万美元,而我的工资只有他的百分之一。他住在西雅图一个小岛的高级别墅里,而我住在普通的单元房里。“有人问我对此有何想法?我的回答是,他干的民兵导弹是瞄准中国的,我干的导弹是保卫我们祖国的!从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第一艘神舟飞船,我回国后和第一代航天战士一起,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创建起完整坚实的中国航天事业。能为此奉献一生,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光荣!”

被封锁三十年后,中国成功打出一张“王炸”!

梁思礼之后,钱学森、朱光亚等一大批留学海外的科学家们,也纷纷冲破阻挠,选择奔赴这片满目疮痍的故土,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代的“航天战士”。

当时的情况是,国内既没有图纸,又没有仪器设备,甚至把所有相关人才聚一块儿,除了钱学森外,都没人见过火箭。

说“自力更生”都有点吹牛了,但是没办法,面对美苏“高来高去”的竞争,特别是在美苏有能力发射核弹的情况下,如果没有“飞起来”的尖端技术,中国的国家安全就始终拿捏在别人手里。

1956年10月,在空军医院的一个食堂里,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由钱学森任院长,这是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也是我国航天事业创建的开始。

新成立的五院啥都缺,其中最缺的就是人。

聂荣臻元帅想尽办法从全国调来了一批技术人员,七拼八凑连学什么的都有,还都没什么经验,如负责推进剂研究的部门,就只分到十几个刚毕业的大专学生,没办法,钱学森等专家只能从最基础的《导弹概念》课程开始讲课教学。

在国家积极协调下,苏联答应每年接收50名中国导弹专业留学生——事实上,中国航天人第一次见到导弹,就是来自苏联的教学导弹模型。

但随着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后,这个唯一的靠山也没了,苏联撤走了全部的专家和资料设备,刚起步的中国航天又被一下子打倒在地。

如果说这时候还有什么可以依靠的,那就是一口“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