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科罗廖夫和杨格利的设计,将使洲际弹道导弹经过主动段、滑行段、制动段,从南半球一路“滑行”到美国的上空,最后实施再入,打击美国本土的目标。因这种特殊的洲际弹道导弹使用了一个近地极地轨道,同时,其战斗部只在轨运行较短的一段时间,不同于太空战层面上的“轨道轰炸系统”,故而,美国人给它起了一个如此拗口的名字,也就是所谓的“部分轨道轰炸系统”。
从苏联的实践情况看,先后搞出了两型“部分轨道轰炸系统”:一是科罗廖夫主持设计的8К713型,二是杨格利主持设计的R-36-O/8К69型,最终进入实战部署阶段的据称只有杨格利的R-36-O/8К69,在拜科努尔卫星发射中心部署了18套发射井。但是,这些“部分轨道轰炸系统”在1979年,就因SALT-II条约中规定的“不得在地球轨道部署战略武器系统”而被废弃,所有的18套发射井也被苏军拆除,苏军放弃了此类武器的发展。
除了苏联研制过“部分轨道轰炸系统”,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早期,咱们似乎也研制过类似系统,这就是一直隐藏在迷雾之中,绝少有资料能够证实的东风-6型部分轨道轰炸系统。
据称东风-6型是一种三级液体燃料大型洲际弹道导弹,一级使用400吨级液发,二级塞式发动机,三级高压补燃发动机,各级均使用偏二甲肼与四氧化二氮燃料。该弹的技术水平极高,投掷重量极大,对当时主要假想敌的威胁不言而喻。当然这研发难度也不是一般的高,在经过了三年的分系统研制后,最终被“一刀切”下马,从那以后,咱们就再也没有研制类似部分轨道轰炸系统的消息正式公布了。
如今“部分轨道轰炸系统”的价值
那么,既然苏联曾经实际部署过“部分轨道轰炸系统”,咱们在七十年代也曾经搞过一段时间的“部分轨道轰炸系统”,通过上边的分析,我们也可以发现这种特殊的洲际弹道导弹在战略、战术层面上,也确实具备一定的优势。那么,为何苏联战略火箭军最后还是彻底放弃了“部分轨道轰炸系统”,该弹被放弃,真的是因为一句“条约限制”就能解释清楚的吗?
其实不然,从“部分轨道轰炸系统”的优劣来看,此类洲际弹道导弹也并不是只有优势而没有劣势,比如从技术数据上来说:这种洲际弹道导弹的尺寸确实有点太大了,如科罗廖夫主持设计的8К713型,其体积之巨大,已经到了不亚于一枚运载火箭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