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法新社10月5日消息,美国贸易代表戴琪4日表示,美计划与中方就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落实情况、产业政策等问题展开坦率对话。
消息还称:拜登政府将启动“有针对性的关税豁免程序”,以免除特朗普政府此前每年对价值37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
这段消息中有两个要点:
第一,美国希望中国能够落实与特朗普政府时期签订的第一阶段经贸协议;
第二,为了让中国落实这个协议,拜登政府决定以“针对性关税豁免”的形式取消特朗普政府时期对中国部分商品加征的关税。
说白了,美国坚持不下去了,认怂了!
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先简单的回顾下中美贸易战的过程:
在贸易战开始之前,中国每年出口美国的商品大概是5500亿美元,特朗普首先对中国发动科技战,对中国约500亿美元的含有工业重要技术的1333项商品加征25%关税——中国发动反击,对产于美国的659项价值500亿美元商品加征25%关税。
随后,特朗普又对中国出口美国价值2000亿美元可替代性比较强的中低端制造商品加征25%关税。
什么叫做“可替代性比较强”?
举个简单的例子:卫生纸。
美国的卫生纸都是从中国进口的,如果美国对中国出口卫生纸加征高额关税,那么美国企业很快就能自己制造卫生纸,因为卫生纸涉及到的产业链比较少——以前美国不生产主要就是因为美国人工成本比较高,生产卫生纸没有利润。
按照特朗普的设想,如果美国对中国可替代的20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中国应该会“投降”了,因为那些商品涉及到的产业链比较少,美国完全可以自己生产。
但是,特朗普没有想到,中国本来就在经济结构调整(减少低端制造在经济中的比重),他发动的贸易战正好加快了中国经济结构调整。
所以,中国非但没有投降,反而继续采取针锋相对的报复——中国再对原产于美国的5207个税目、约600亿美元商品,加征10%或5%的关税。
这个时候,特朗普急眼了,威胁要对剩余的3000亿美元加征关税。
但是,由于剩余的3000亿美元的商品可替代性比较差,特朗普也不敢轻易对其加征关税……
什么叫做“可替代性比较差”?
比如,彩电、冰箱、自行车等。
由于这些商品涉及到的产业链比较多,即使美国对中国加征巨额关税,美国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发展起来,那样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就全部转移到美国消费者头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