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访问

下载APP

关闭

复盘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一丝不祥的信号掠过

作者:
2021-09-28 11:29:53

从危机一开始,“管理”这场危机的两大领衔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美国政府就软硬兼施地轮番施加压力,落井下石般地要求亚洲各受害国完全开放金融市场。

这些举动让人匪夷所思,甚至让世行的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也深感震惊。他忍不住记下了自己的感受:

“我很震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美国财政部要以如此的劲头推动东南亚在危机中开放金融,尽管实际上并不存在一个理论与证据指出,这样做有益于其经济稳定,倒是有恰恰相反的事实。”

国际金融市场业内人都明白,在这个“危机”时刻,滚滚资金通常会倾泻涌入美国金融市场,从而带来廉价的信贷,并推动美国股市,拉动美国的经济增长;与此同时,来自东亚、东南亚的庞大财富也会在这些国家被打得屈膝下跪后,被易如反掌地收进美国的口袋中。

而且,这次金融风暴似乎是专门为东亚、东南亚国家设计的。

亚洲国家拥有高储蓄率,相对稳定的政治、社会,几十年突飞猛进的发展也使这些国家拥有相对较强的经济应对能力,因而80年代拉美被债务陷阱袭击的一幕,很难在亚洲国家上演。

但亚洲国家却有一个容易被袭击的短板:二战后数十年间,亚洲国家被纷纷推销、被鼓动采取“出口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这些亚洲经济“飞跃发展”光环下遮掩的,正是其致命的脆弱点:不仅严重依赖出口型经济模式,而且面对货币急剧波动具有致命性的脆弱,尤其是这些国家的货币都主要与美元挂钩。

实际上,及至克林顿政府入主白宫,各种花样翻新的金融、货币危机技艺早已炉火纯青,并屡试不爽。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不仅沉重打击了亚洲诸多国家,也如同一场传染病,蔓延至俄罗斯、巴西等国。这些国家的共同点,是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亚洲金融危机清晰显示了,允许外资轻易地、突如其来地自由进出一个主权国家,无疑是在埋下一个个定时炸弹,对于任何主权国来说,这都是一场迟早要爆发、难以控制的危机。

三、所谓“一揽子救援计划”到底是什么毒药?

危机被引爆后,欧美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设计制订了所谓“一揽子救援计划”。这些“救援计划”附带的条件是如此苛刻,是十足的“落井下石”,是一副副毒药偏方,会让亚洲国家在金融危机的同时,引发社会冲突与政治动荡。但“施救者”却异常宁静地坐观这些国家社会动荡、战火遍地燃烧蔓延。

 

泰国成为此次金融袭击的首选目标,恰恰是因为它当时是这个区域最开放的经济。经过多年的软硬兼施,泰国当时被成功诱导进入“开放型”金融体制,而“开放” 则为泰国引入了一枚枚定时炸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