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再是一个强国,也不会再这样(成为强国)了。”
“由于我们夸夸其谈、大吵大闹、风险不断、顽固不化,我们在贸易中获得的利润将更微薄,国库将更加空虚、就业机会将更加稀少,未来将不再繁荣。”
这是英国前首相梅杰(John Major),在11月中旬告诫英国人的话。
对一个“大国”来说,这话听起来是不是很“丧”?
要知道,英国是第一个将工业文明的曙光带给人类的国家,也是全球第一个工业化国家,更是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世界霸主。
即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英国也一直是全球经济总量排名第三的角色,仅次于美国和前苏联,直到后来被日本和德国超越。
日本和德国超过英国也就罢了,毕竟,大家都同属西方阵营。最让英国人伤感的,应该是被中国超越,而且差距还越拉越大。
其实,过去30年,面对中国经济崛起,不仅仅是英国人感到“丧”,几乎任何一个西方国家都会感觉很丧。
是的,从1990年开始,中国的国运来了,一直持续到今天。
(一)
1990年,中国民众最关心的事情,莫过于亚运会了。
刚刚打开国门的国人,看到当时我国经济与西方的巨大差距,民族自尊心受到冲击,大多数国民,都把“为国争光”的希望,寄托在体育项目上。从排球到乒乓球,从射击到举重,只要听说中国拿到金牌,都能引发一波“爱国主义”热潮。自得知北京获得第11届亚运会主办权之后,全国人民热情空前高涨,从政府官员到普通的教师工人,从耋耄老人到小学生,都在积极捐款,建设北京的亚运会比赛场馆。
参赛中国代表团也不负众望,参与了亚运会27个大项、308个小项的竞争,还有两个表演项目,一共获得183枚金牌、107枚银牌和51枚铜牌,高居金牌榜和奖牌榜第一位。其他亚洲国家所获得的亚运会金牌全部加起来,也抵不过中国的金牌数。
从此中国确立了亚洲体坛霸主的地位!
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如果从国际上的经济数据比较来说,这一年才是100多年来中国经济真正的触底时刻,中国经济在人类历史上的经济占比,从来没有这么低过:1.59%!
要知道,2000年以前,中国人口规模在世界占比一直都在1/5以上。
以全世界1/5还多的人口,连1/60的经济规模都不到,对中国来说,这是怎样的一种耻辱。
通常,我们都会把中国经济崛起的时间,定位于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
但是,从国际上可比较的经济数据而言,中国经济的真正崛起和腾飞,则是始于1990年。因为,从这一年开始,到如今整整30年时间,不管国际政治经济风云如何变幻,中国经济的世界占比,一路昂头向上,再也没有下降过。
1992年春节前后,已正式告别中央领导岗位的第二代领导核心、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在广东发表了重要谈话,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这就是“南巡讲话”。
如何拥抱市场呢?
国内市场的价格管制已经放开,接下来,只能接轨国际市场。
要和国际市场并轨,第一步,就是先把人民币的汇率给并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