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当然重要,但是呼唤中国的爱因斯坦、当代的钱学森,以及他们身上这种引领时代的思想却更重要。而后者,显然更加需要社会的鼓励和年轻科学家的无尽探索。
幸运的是,中国对此已有清醒的认识,中国企业、中国科学家也有着相同的认知。
剩下的,就是行动,沉下心来,发奋图强。
押注未来科技的生力军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周欣抵达武汉的时候,距离封城只剩下10个小时。他是最早一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逆行者”中的一员,但他既不是医护,也不是志愿者。
周欣的工作差不多就是这场控制疫情、拯救生命行动的原点。
他和他的团队,要靠他们自主研制的人体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技术,“点亮”病人的肺部的各个角落,了解人体肺功能的缺失,对新冠病毒造成了多大影响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估。
这是一项外国对中国封锁的技术。
从一个人熬到凌晨到70人的团队在专门的实验室中思想碰撞,周欣团队成功实现了这个中国从0到1的突破,肺部气体磁共振技术从无到有,核心技术指标国际领先。
正是因为在抗击疫情中的突出表现,2020年,周欣当选“中国科学院年度创新人物”,他也是2019年首届“科学探索奖”的得主。
“科学探索奖”是由科学家主导、腾讯基金会出资支持的公益性奖项,于2018年应运而生。它最契合中国需要的特点有三个:
第一个,它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
第二个,或者说最重要的是得奖者都是45岁以下;
第三个,得奖者奖金完全自主支配。
在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普遍超过80岁的情况下,这个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国家科技奖的补充,更是在押注未来科技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