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交付工厂的图纸达到5万多张,要制作的各项零件11000多个,另有65项新材料。有些新材料是我们国家过去从没生产过的。
这些零部件不仅要按时做出来,还要满足严苛的航空标准。
设计师、干部、工人共同奋战在一线。工人们和来到工厂的507名设计师,一起解决设计和生产上的疑难问题。
机轮爆破、机身折断
样机问题不断命运多舛
1968年6月23日,歼八正式组装完毕,开始进行首飞前的调试。
歼八首批一共只生产了两架:01架在进行地面滑行测试时,机轮突然爆破;02架在静力试验中机身折断,未达到设计的强度要求。
一架小毛病不断的飞机,谁也不敢贸然让它上天,原定于1968年7月1日的首飞只好被迫推迟。
面对质疑的声音,科研人员集中力量,逐一攻关,机身折断的原因也被找到了。
对歼八最后的质疑,集中在了水平尾翼上。水平尾翼设计得是否合理,关系到飞机能否安全起降,而验证平尾效率的直接方法就是“吹风”。
当时,国外已经有了24米×24米的风洞,但我国最大的风洞只有3米高、4米宽,只能把模型放进去,无法模拟真实情况。
由于模型太小,传感设备又不齐备,设计师只能反复贴近设备用肉眼观察。甚至还有人在情急之下钻进风洞,调试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