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是中国自主研发的重型双发第五代多用途隐身战斗机,由于它研制时间比世界上第一种五代机F-22晚得多,采用了许多新技术、新方案,被认为具有很强的后发优势,在技术上有自己的特点。
歼-20相比F-22的后发优势究竟体现在哪儿?
歼-20全三维数字化设计和制造,比F-22更强更快!
飞机的数字化设计,始于上世纪70、80年代的欧洲和美国,在第四代战斗机譬如“狂风”和第五代战斗机上,得到最初的应用。
传统的飞机设计制造过程是:设计文件、二维图纸-模线样板-标准样件-各类成型模具、装配夹具,最后制造出飞机产品。这种传统的工作方式是把飞机的设计数据和信息,通过数十万件的标准工艺装备和生产工艺装备最终以模拟量的形式传递到飞机产品上。这就造成飞机工艺装备数量极大,设计、生产准备周期和制造周期长,互换协调困难,质量难以保证,生产成本高等一系列难题。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在计算机出现后,发明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数控加工技术,即我们熟知的CAD/CAM技术。随着计算机和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硬件平台能力越来越强,还出现了工业互联网技术。
飞机设计和制造业界开始通过在计算机上完全虚拟设计出飞机的三维图纸,而后进行数字化出图、数字化零部件生产和数字化装配,从而根本上实现飞机设计制造的“革命性飞跃”。这一时期,涌现出了CATIA等重要的飞机设计软件。
然而飞机设计和制造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分为四个发展阶段。早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飞机,虽然已经不再需要手工绘制图纸,但还是要在计算机上进行二维的数字图形绘制,程序编写和数据交换,到了第二阶段才实现了复杂部件的三维建模和数字化局部优化设计/加工。F-22的出现,恰恰处于飞机数字化设计的早期阶段,其设计限于当时技术的局限,显然距离真正意义的全数字化设计和制造相差甚远。
而在歼-20的设计上,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经过多年的技术探索,从“飞豹”战机最早引入计算机数字化设计开始,已经实现了从第一个发展阶段到第三个发展阶段的跨越——即实现了完全的三维数字化样机的设计,能够实施并行工程。
根据成飞所的公开报道:“歼-20研制初期,为了提高研制质量、缩短研制周期、提升项目管理水平,总师系统决定在新机研制中,采用全三维数字化设计/制造/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