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选举制国家,声称选举流程舞弊、候选政治领袖贪污腐败,也是常见的攻击手法。巴西前任总统卢拉就是因此失去参选总统的权利,直到最近才由巴西最高法院裁定针对他的判决无效。
目标国内对政治体制和政权合法性的怀疑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美国就会策动在目标国的“颜色革命”。美国国防部2010年11月发布的《特种部队非常规战争手册》(文档编号TC 18-01)中详细阐述了如何识别目标国内的“反对派”、如何组织培训抗议行动、如何将和平的游行抗议升级为暴乱甚至武装叛乱。
在美国垄断企业和情报机构共同控制的互联网社交媒体平台上,警察维持秩序的行动会被抹黑为威权甚至屠杀,继而成为更进一步“人权干预”(也即是公开的军事入侵)的借口。
针对新疆的混合战争
2018年8月,前美国国务卿鲍威尔的办公室主任、前陆军上校劳伦斯·威尔克森在罗恩·保罗和平与繁荣研究所发表演讲时毫不掩饰地明言,美军入侵阿富汗并长期驻军的重要战略目的就是遏制“一带一路”倡议、在新疆制造民族分裂和社会动荡。近期发酵的“新疆棉花事件”并非孤立的经贸事件,而是美国长期布局、精心谋划的针对新疆的混合战争的一部分。借助上述的混合战争体系框架,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这场混合战争是如何运作的。
宣传战争。以所谓“中国问题研究专家”郑国恩为代表的一批海外“学者”长期炮制涉疆谎言,不惜篡改统计数据、捏造信息,编造出在疆维族群众人权受侵害的虚假故事。随后这些故事又被BBC等西方媒体大肆传播,BBC更是基于极少、极不可靠的素材,强行添加“阴间滤镜”,制造抹黑中国的负面舆论氛围。
外交战争。基于这些编造的宣传材料,美国及其盟友在外交战线上对中国进行无端指责。最近,欧盟和英国对4名中国政府官员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安局单边实施资产冻结和旅行禁令,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安克雷奇会谈中指责中国在新疆的行动“威胁到维持全球稳定的基于规则的秩序”。这些外交战争手法的阴险之处在于:美国及其盟友用子虚乌有的“中国问题”强行要求中国“剖腹验粉”,不论外交争端结果如何,都能毫无成本地伤害中国的国际形象。
经济战争。当宣传战争和外交战争的氛围营造到位,披着“非官方行业组织”外衣的“良好棉花发展协会”(BCI)粉墨登场,单方面制造技术性贸易壁垒,试图打击我国整条纺织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