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立坚:到上海,见解振华,就中美气候变化合作、《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等交换意见。
两边的话一对比,温差就出来了:
美国说的是为峰会做准备,中国说的是中美合作和《联合国公约》,言下之意是这只是两国之间的交流,那就和峰会无关了,另外也强调了中国坚持在联合国框架的立场,提都没提参会的问题。
滴水不漏。
日本广播协会记者还想旁敲侧击:中方对这次会谈的成果有什么期待?
赵立坚:目前我没有可以向你提供的信息。
缩写就是两个字:“没有”!
总不能直说没有期待吧,这就是外交语言的深奥,笑喷了!
克里14日深夜才到,《》给的标题令人拍案叫绝:《人到中国了》,连个头衔姓名和标点符号都不给。
一种以逸待劳的感觉扑面而来。
克里来谈了两天,连中国是否参会都没拿到准话,更别说进一步交涉内容、沟通立场,只能干着急。
当然,中国是礼仪之邦,不会像美国一样一言不合就让来宾吃泡面,该有的待客之道还是会有。
因此,16日,韩正副总理还是通过视频方式会见了克里,表示欢迎美国重返《巴黎协定》,期待美方维护《巴黎协定》,承担起应尽责任,作出应有贡献。然后又强调了一遍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就是这么不冷不热,不对,打错了,是彬彬有礼。
克里怎么回应呢?
新闻通稿里只说了克里表示美中合作至关重要等等,没说到峰会的事。但联系上下文,大概率是说了,还是没有得到准话。
没办法,17号按计划得去韩国,克里只能打道回府,走的时候联合声明也没发,就拍了一张类似公司年会的照片,从照片左边的团队仪态来看,美国人很难说有高兴的成分。
外界普遍猜测谈崩了,中国应该不会参会了。
18日,生态环境部才贴出《中美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双方表示 “致力于相互合作并与其他国家一道解决气候危机”。
这下,连英国人的路透社都看出微妙了,说这个声明 “既包括强化各自行动,也包括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等多边进程中开展合作”,没有一句是美国爱听的。
至于参会,原文表述是 “两国均期待4月22/23日美国主办的领导人气候峰会”。典型的外交语言,好听好看,就是没准话。
“期待”,可以理解为参加,也可以理解为只是祝福,我们还要继续吊着美国。
为什么呢?因为美国的两大目的,我们才破了一个,还剩一下:组织盟友围堵中国!
接下来,我们就要突破这一点。
这可有难度,要怎么做呢?
中国人看问题,向来讲究抓主要矛盾,善于从矛盾一方入手推动事物起变化,从而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在气候问题上,美国盟友体系的内部矛盾在哪?
这就要说到现在全球各国在气候问题上的站队格局,概括起来是:
两个阵营,三股力量,多重博弈。
两个阵营当然是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三股力量呢?
就是欧盟、伞形集团和发展中国家;
没错,由于非核心利益不一致,发达国家在气候问题上有分歧,并非铁板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