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七国集团(G7)外长会在英国伦敦落幕。这是七国代表们时隔两年首次面对面开会,也是下月于英国举行的G7峰会的预热。
与特朗普时期的G7会议不同,西方发达国家的集体亮相终于不再以“不欢而散”收场。与特朗普时期的想法相似,应邀与会的除了G7外长,还有印度、澳大利亚等多个印太国家的代表。会后发表的联合声明,一边“寻求和中国合作”,一边又强调所谓的“国际规则”,对俄罗斯、中国肆意抹黑。
有评论称,这是冷战以来最具意识形态色彩的G7会议。西方国家急不可耐地展示,自己的时代并未结束。但问题是,身处各国利益深度交融的世界,G7起劲张罗的“小圈子”聚会究竟何用之有?
变味
5月3日,为期三天的G7外长会以一场工作晚宴拉开帷幕。这是一次带有特殊“标签”的G7外长会。除了G7成员和欧盟代表,东道国英国还邀请澳大利亚、韩国、印度、南非以及东盟轮值主席国文莱的外长与会。早在去年下半年,美国作为G7东道国筹备峰会时,就酝酿邀请上述国家。不出意外,它们也将成为下月G7峰会的特别嘉宾。
英国外交大臣拉布称这些国家都是支持民主的志同道合者,拥有共同价值观。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则呼吁振兴、扩展G7联盟,以捍卫基于规则的秩序免受其他大国的威胁。
过去三天,“价值观”“大国威胁”“国际秩序”明显超过疫情,成为本次外长会的最热门词汇。4日正式会谈耗时最多的两场讨论就是中国和俄罗斯问题,分别耗时一个半小时。5日会议结束后的联合声明同样对俄罗斯、中国“念念不忘”,甚至在涉疆、涉台、涉港等问题上粗暴干涉中国内政,鼓吹“维护民主”“保护人权”。随着对中国、伊朗和俄罗斯发出批评,G7“再次找到自己的声音”。这是自冷战结束以来意识形态色彩最鲜明的一次G7会议,它掩盖了西方存在的疫情危机、经济复苏、安全与发展等问题。
从受邀国、议题和声明看,G7外长会正在变味。这次与会的嘉宾国韩国、印度、澳大利亚与美国“印太战略”操盘手坎贝尔提出的所谓“民主10国”框架相吻合,努力炒作“大国竞争”“国际秩序”等议题,以此凝聚盟友团结。
从诞生到现在,G7发生了较大变化。最初是7个工业国进行经济协调的平台;后来讨论范围从经贸扩大到安全,以及一些全球性事务;如今它由以前的西方参与、主导全球治理的工具,逐渐成为美国维护霸权、维护国际秩序中主导地位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