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而易见,华为的这种交友方式为推广ICT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好处。以华为自动驾驶解决方案[HI]为例,通过与整车厂的合作可以迅速释放规模效应,华为可以大幅摊薄研发成本。更重要的是,在市场份额的抢夺上,华为甚至可能比特斯拉还要迅猛。
特斯拉发展至今,都是采用“闭门造车”的方式打造封闭系统,马斯克不希望特斯拉有受制于其他生产商的地方。但是如此一来,特斯拉就只能靠多卖自己的车来覆盖自动驾驶的范围,扩张和降本速度都比较缓慢。
整车制造太烧钱,华为这两年也因为受到制裁等问题被卡了不少业务,只有走“术业专攻”这条路线才能在大环境下“活下来”,也需要依靠输出ICT技术才能“活得好”。
但是和华为合作的企业也不是“大傻子”,毕竟当年华为创始人兼CEO任正非,也是用同样的话术许下承诺:“华为永远不造手机”。可承诺没多久,任正非就做主投入10亿元大搞手机业务,如今华为手机在国产手机当中的地位也是数一数二的。
而且这次华为充分吸取了过往的教训,“不造车”的文件有效期仅仅是三年。这三年,也足够华为看清整个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并且在这期间,华为可能早就掌握了最先进的自动驾驶技术,让与华为合作的车企对[HI]形成了依赖。
因此,华为如果要和车企合作愉快,首先得亮明态度:自己绝不做个横冲直撞的闯入者和搅局者。
有趣的是,华为的这种打法,并不是前无古人。苹果就吃过无人合作的亏。2014年,苹果成立“TiTan Project”,原理和[HI]类似,但在和车企谈合作时却处处碰壁。不只是宝马和奔驰,其他传统车企都害怕自己因此沦为代工厂,花自己的力气给未来的对手做嫁衣,因此纷纷拒绝了苹果的合作。
华为虽然稳住了军心,但是目前除了长安之外,合作商均使用的是华为的5G模块,并没有接受华为CC架构级别的系统产品。比如比亚迪跟华为的合作,不涉及车内架构和智能驾驶。换言之,车企也防着华为一手,给车换个零件可以,神经中枢不能换。
软件商和主机厂的微妙关系可见一斑。毕竟,现在的华为与造整车的距离就差一条生产线而已。
新能源汽车还处在逐鹿时期,华为此时推出子品牌策略,更像是一次“进可攻,退可守”的落子。3年之后,如果系统和解决方案销售不够理想,华为或许也会加入造整车的行列,这样才能让他们的软硬件真正融为一体。
在这个人人跃跃欲试的阶段,传统车企不防着华为不行。
胜算有多大?
按照现有趋势来看,电动车产业革命本质上是驾驶的革命,即把人从驾驶当中解放出来。
因此汽车行业的未来是自动驾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