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访问

下载APP

关闭

远去的“导弹驱逐舰象征”:“海鹰”反舰导弹

作者:
2021-04-12 10:44:19

1966年年底,上游一号导弹仿制定型,最早使用该弹的舰艇——21/23型导弹快艇部队,也在磨合中初步形成了战斗力。虽然获得了部分苏联P-15导弹的资料,但本身没有任何研制经验,也没有苏联专家帮助,进行了大量的试验与实践,其中经历并克服的所有困难,则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也有采用冲压发动机的鹰击一号和海鹰三号这两个超声速导弹项目,但在上游一号之后,国产海防导弹总体的发展方向仍是继续吃透并改进P-15。1971年,开始研制上游一号甲,提升可靠性,降低飞行高度到15-50米;1975年,开始研制使用7710双通道末制导雷达的“上游一号甲二次降高弹”,实现第一次降高到15米、第二次降高到8米、末端以2米高度冲向目标的指标;同期还有采用电视制导头的上游一号乙、以及雷达/电视复合制导型等方案。至于上游二号,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接下来就是让很多人(甚至包括外军情报机构)都困惑不已, 很难与上游一号区分,却又蓬勃发展的一个分支——也就是我小时候见到的“海鹰”系列亚音速反舰导弹。其研制开始的时间是1963年末、1964年初,要求基于上游一号研发岸舰型海鹰一号导弹。

其既定任务是防范美帝国主义侵略,打击封锁我渤海湾的美舰。渤海湾海峡宽度为110km,这决定了海鹰一号需要有更大的射程才行,为此其弹体比上游一号加长了0.76米,实现了最大射程80km,有效射程70km的指标。由于岸基制导雷达站可以修筑在比舰艇桅杆更高的阵地上,这使得其工作范围更远,让同等条件下的岸舰导弹比舰载导弹有更大的有效射程。

1967年3月,与国产第一代导弹驱逐舰051型配套的海鹰一号舰载型,尽管尺寸和岸舰型完全一致,但受到352型火控雷达安装高度的限制,其有效射程就下降到了50km,但仍然比雷达安装高度更低的护卫舰和导弹艇上的上游一号远些,这样也便于组织实施编队战术。

之前提过,最初测试由改装后的“抚顺”舰(舷号202)执行,而后在1971年9月由051型首舰223舰考核发射装置性能,发射2枚模拟弹,1973年9月由该舰执行实弹发射试验成功。相比岸基“海鹰一号”,舰用型对雷达分机线路与参数进行了修改,驾驶仪增加了适应舰体摇摆的倾斜随动系统,弹体滑块增加侧止档和剪切销装置。

1968年至1975年,舰用型海鹰一号导弹先后进行5次试验,发射13枚导弹,确定该型导弹可以在14至28节条件下发射,最终于1976年1月定型,代号为“HY-1J”(以前曾经误会过,把J当成了“甲”的缩写)。从1978年之后生产的海鹰一号,则实现了岸舰与舰舰型的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