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访问

下载APP

关闭

中国苦心经营的大三角雏形已现!欧美大呼上当

作者:
2021-03-25 11:04:12

不过彼时的中国光伏产业,还处于搞来料加工的状态,即把别人的硅片买来贴在板子上,做成光伏组件,靠吃海外补贴就赚的盆满钵满,以至于先后诞生了施正荣和李河君两位首富,但核心技术始终在别人手里。

这种天花板极低的模式很快就遭到了打击:2012年,以美国、欧盟、印度为代表,西方接连发起对中国光伏产业反补贴、反倾销的“双反”调查。清洁能源这块肥肉不仅中国想要,别人也看在眼里,提高关税、限定价格,力求把新兴的中国光伏行业按倒在襁褓之中。

行业大寒潮下,曾是世界第一光伏电池厂商的无锡尚德,在金融危机和双反调查等多重打击下,资不抵债于2013年宣布破产重组,7年前还是中国首富的施正荣黯然退场。据说当时前往无锡的访者中流传着一句招呼词儿,“你也是来讨债的?”

一打就垮让光伏一时间成了过街老鼠,但几乎同一时间,“看得见的手”把行业从底部迅速捞了起来。2013年,政府启动了大规模的光伏补贴新政,大力刺激国内需求,年初标杆电价补贴政策出台,年底国内行业增速就达到212.89%。

到2020年年底,中央财政对可再生能源的补贴累计砸了2100多亿,由于高昂的成本,光伏发展前十年主要还是靠政府补贴。而只要是有补贴的行业,就会有骗补的存在。不过,大规模补贴虽然补出了两个声名狼藉的首富,但也补出了一个爽文级的小公司逆袭。

这家公司便是前段时间火出圈的隆基股份。这家公司由兰州大学毕业生李振国创立,名字源于兰州大学老校长江隆基。在第一批国内龙头倒下后,隆基敏锐的抓住了一个名为金钢线切割的工艺变化趋势,押注更适合金钢线工艺的单晶硅材料,大获成功。

之后,隆基又押注生产设备国产化,最终创造了一个股价8年40倍,市值4000亿的财富神话,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单晶硅棒和硅片制造商。在这背后,除了政府坚决的补贴塑造了一个庞大的国内市场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这个光伏行业的明显特征:

简单来说,光伏本质上还是一个成本驱动的行业,技术、工艺、规模抑或管理上引起的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最后都将积累成综合性优势。

这种情况下,背靠最大消费市场的中国公司可以通过不断试错各种工艺,再扩大规模来稳步降本、提高质量逐步胜出。这一种螺旋式胜利模版,“量产-工艺/技术-利润”这三个指标实现了正向循环自我加强。

隆基并非个例,这几年,中国已经崛起了一个蔚为壮观的“光伏军团”,横扫了整个光伏产业链。这其中,有全产业链的隆基,也有制霸硅料的通威股份、光伏玻璃大王福莱特玻璃、胶膜龙头福斯特,甚至在光伏逆变器领域,华为也一直是世界第一。

行业打了胜仗,也带来了社会性的变革。过去十年,光伏发电的度电成本已经下降了89%,这让我国近80%的国土上,光伏发电成本都低于燃煤。青海省无补贴的平价光伏上网项目,上网电价每度电仅仅为0.227元,只有东部浙江省燃煤上网电价的6成。

可再生能源并非只有光电一种,大力发展光伏的同时,中国在可再生能源上正在多头下注,包括风电、水电等。根据IRENA数据,2019年中国陆上风电、太阳能光伏、水电累计装机规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34%、35%、27%,均居全球第一。

2019年前后,跨越了临界点的光伏,正在大迈步向前,直到新的问题横亘出来。

光电资源“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分布,正好和我国用电需求“西北低,东南高”完美背离。这导致了一系列问题:西北光照资源最丰富的新疆和甘肃两省,“弃光率”高达30%,也就是说,发出来的电有三成都被浪费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发电距离电力消费中心太远了。

新疆天山下辛辛苦苦发出来的电,如何运到3000公里之外的上海弄堂?这成了摆在决策者面前的第二道考题。

02. 特高压:千里送鹅毛

光伏外送难题的解决,取决于中国的另一块拼图:特高压。

要把电输送出去,就要靠常见的高压线,电压越高,输送电力就越远,常见的高压线一般是220千伏,而作为高压线加强版的特高压,则是800千伏,甚至1000千伏的高压。如果普通高压线是电力的铁路,特高压就是电力的高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