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梯队的中国制造企业不再满足于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加工组装,转型、升级成为中国制造乃至中国经济当下最核心的挑战兼机遇。
其中,国际巨头将工厂向东南亚、印度等人力低成本地区转移的趋势给中国制造带来了一些焦虑和压力。
但是,纵观二战后的世界经济发展,产业从发达经济体向工业落后、人力成本低的地区转移已是常态,这符合资本逐利的客观规律。
近十年,三星在越南总投资已超过173亿美元。
每年,1.5亿台智能手机从越南的工厂下线,销往全球,仅智能手机一项,越南的产量就占到了全球总产量的一半。
更重要的是,在三星的扶植下,越南的电子产业链也逐步成熟。
截至2019年,35家越南企业成为三星的一级供应商,190家越南企业参与了三星的供应链。
不只三星、苹果、英特尔这样的跨国巨头将部分生产线布局到了越南、印度,以小米、比亚迪、华为为代表的中国科技新贵同样出于战略考虑,在这些地区建立新工厂。
迅速崛起的越南电子产业链,加上有电子工业基础的东南亚四小虎,东南亚的电子产业足以自成体系,与中国一较高下。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大可不必对中国制造盲目悲观。
电子制造业部分迁出中国是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中的趋势,它是中国产业升级、全球资本流动和中美贸易战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短期内,中国虽然丧失了劳动力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但是在基建设施、交通便利、宏观工业基础、抗风险能力方面的比较优势仍是东南亚无法超越的。
为了防止“产业空心化”的悲剧在中国重演,中国的决策者们早已窥见了国际产业竞争的暗流涌动,加速谋篇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