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企业“打工人”到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中国制造用四十年的时间从低端加工起步,一点一点地摸到了全球产业链的顶层台阶。
小到眼镜架上的一颗螺丝,大到挖掘地铁隧道的盾构机,中国已经建立起全世界唯一的涵盖全部工业门类的现代制造体系,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制造的庞大体量支撑起了中国对外贸易长年的稳定发展,是中国经济的“定海神针”。
在近十年全球主要经济体普遍不景气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和跃升愈显弥足珍贵。
NO.1
20世纪80年代的东南亚“四小虎”
和改革开放的中国
其实,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制造业格局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和发达国家的相对衰落。
这一趋势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埋下了伏笔。
1980年起,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开启了雄心勃勃的改革,颁布了一系列刺激出口和招商引资的政策。
东南亚四小虎的努力卓有成效,来自日本和欧美的科技资本在这几国分别布局半导体、汽车等高端制造业生产线。
同一时期,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同样利用低成本优势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补偿贸易”的“三来一补”模式建立起了中国制造的雏形。
80年代初,在东莞的港资服装厂工作的工人每月收入可达几百元,这对于当时月平均工资仅几十元的国人是巨大的刺激。
当中国在扩大开放、市场经济的道路上摸着石头过河时,高端生产制造已为东南亚带来了连续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创造了继“亚洲四小龙”崛起之后的又一轮东方经济神话。
只是好景不长,1997年的亚洲金融海啸将四小虎在前十年积累的财富洗劫一空。
一年内,逾1000亿美元资金流出东南亚。
鼎盛时期建立的工厂大量倒闭。此后,东南亚国家再无法回到昔日的辉煌。
而另一边的中国,在历时15年之久的谈判后于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