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访问

下载APP

关闭

印度正暗地里与中巴求和?突然醒悟到一个真理

作者:
2021-03-11 10:06:04

我们熟悉的美国,自诩“丰裕社会”,在我们的认知里,那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富得流油,遍地黄金。

在我读中学时看的《读者》等杂志里,我们的留学生们在美国刷盘子都是高收入,比我们这边的老板赚得都多,过得都舒服。

看到的美国电影里,仿佛在那片神奇的土地上,人人都是盖茨比,最差也是中产阶级,哪有什么穷人。

但实际上呢?

迈克尔·哈灵顿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版了著作《另一个美国》,给我们描述了一个陌生的美国,一个区别于华丽外表的隐形社会。那里有有大量贫民窟和被扭曲的心灵,有大量被社会抛弃的群体,。

要知道,六十年代是美国如日中天的年代,虽然竞争对手日本和西德正在崛起,侵蚀着美国许多工业领域的地盘,但产业空心化的现象还只初露端倪,并没有今天这么严重。

但《另一个美国》所反映出的贫困问题已经十分尖锐了。

当时的肯尼迪总统看过这本书后,意识到贫困问题的严重性,决心发起一场消除贫困的战争。可惜这老兄“出师未捷身先死”,把“扶贫问题”留给了后来人。

后来人又做的怎么样呢?

我只知道哈灵顿的书一直在重版,他后来在书里又填上新内容——《20世纪70年代的贫困问题》和《贫困与20世纪80年代》。

你说90年代怎么不写了啊?

是不是因为美国贫困问题解决了啊?

不,是因为哈灵顿在1989年逝世了。

—2—

在美国,之所以感觉不到贫困问题,是因为主流社会把他们忽视了,媒体也关注不到他们。

不像我们这边,每天大力宣传“扶贫”,从毛泽东那一代领导人开始,我们就从不掩盖贫困问题,始终把解决贫困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而美国人的注意力,都在富人身上。

用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的话说:“穷人已经从主流文化里消失了,无论是在政治语汇、知识研究或日常娱乐里,都消失无踪。”

因为在美国的电影、电视里,大都是金融才俊、硅谷精英、律政俏佳人或者象牙塔里的科学家。

后来《纸牌屋》《女国务卿》等美剧,又把镜头对准食物链顶层的政客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