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后仅仅两年,美国和苏联这一对昔日的盟友便反目为仇,开始使用除战争外的全部手段进行全面对抗,史称冷战。冷战最终在1991年以苏联解体的方式宣告结束。
用当年美国政府的话说,冷战就是“使用除直接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来“反击苏联等国家”的总体政策。
因此可以说,除了从未发生的超级大国之间直接的“热战”,一切形式的对抗——外交战、情报战、文化战、宣传战、经济战、隐蔽战(颠覆、暗杀活动)、代理人战争等,都是冷战的表现形态。其中文化战和经济战发挥了主要作用。
美国的文化战战略以争夺“思想和情感”为中心,致力于在全球范围遏制共产主义,推广西方的价值观念、制度模式和生活方式。
美苏双方进入战略核威慑平衡态势后,文化战的作用更为重要,“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策略成为决定冷战胜负的关键。
因此,有学者很早就提出,冷战本质上就是一场“文化战”。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获胜的一方无疑是美国。
通过无孔不入的宣传,美国不仅把昔日的敌人日本和德国改造成盟友——“值得信任的朋友和世界民主的砥柱”,而且战胜了后来崛起的对手——苏联推广的意识形态和体制模式随国家解体而消亡。
坚固的堡垒总是从内部攻破的。杜鲁门时期进行的布局得到贯彻,是导致苏联崩溃的最重要的原因。
1948年1月27日,杜鲁门总统通过了美国冷战宣传的纲领性文件《史密斯一蒙特法案》,在向世界人民宣传美国的历史、文化和制度优越性的同时,攻击和歪曲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制度。
1950年4月,美国全面启动“真理运动”,被称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马歇尔计划”,鼓励“美国之音”、美国新闻处和美国在世界各地图书馆开展心理颠覆工作。
美国还制定了“特洛伊计划”,将心理战扩展到秘密战范畴,允许中央情报局和国际新闻处从事颠覆敌对政府的行动,包括支持地下抵抗运动。
此后,美国中央情报局开展了扶持不同政见者、设立自由电台广播、争取苏联青年认同等多种活动,目标是“调动一切手段,包括精神手段,摧毁敌人意志”。西方社会出于各种目的,对苏联和东欧的一些持不同政见者给予资助,并使一些反苏作家获得了世界性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