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吉林省也有把绿能资源转换为产业升级力量的典范,比如吉林白城。
2014年白城被国家列为新能源示范城市首批创建名单,截至2019年,白城共并网风电项目333.5万千瓦,并网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132.3万千瓦,生物质能装机规模9万千瓦。
2018年白城瞄准氢能,野心勃勃提出要打造“北方氢谷”,力争到2035年,白城风电装机2000万千瓦、光伏装机1500万千瓦,年生产氢气能力达百万吨级,产值近2000亿元,累计投资可达2000亿元,创造就业机会5万人以上,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与氢能区域产业集群。
没有技术、资金的涌入,这一切当然无从谈起。但如果没有破釜沉舟的决心,那么振兴东北最好的机会也将失去。绿色能源产业,可以成为地区振兴的“第一推动力”。
低成本绿色电力不仅是产业和科技的制高点,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竞争力,将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和新工业体系的建立。
不过,资源禀赋和历史积累并非竞争力的关键,简单建厂生产出几台新能源汽车、几块光伏组件,也不叫建成体系。
新工业体系和旧工业体系不变的是,必须要对地区经济发展有带动作用。而最大的变化是要基于碳中和的目标,对整个工业生产工艺、技术、产业布局作出一系列的调整,形成绿色能源科技的产业集群。
这是在新能源革命的基础上,围绕“零碳”技术作出的全局性、系统性调整,拼的是学习速度和绿色资源的高效开发,是用低碳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为手段实现产业升级。
以重工业为主的三北地区不能再错失零碳的发展先机了。
三北地区还有一条产业快速升级的路径,那就是多引入高能耗企业。
只有创造出足够的需求,才能就地消纳发展绿色产业,实现工业振兴。
说到这里,肯定很多人要反对了,这不是污染转移吗。
别急,高能耗也可以是零排放。
先说说近来发生的比较奇葩的两件事。
第一件事:
去年底,浙江义乌因为要落实十三五期间的节能指标,尤其是单位GDP能耗,于是向全城下达了“限电令”。
据财新报道,这一要求落入基层之后,迅速走向极端,直接导致了义乌三天“灭灯”,影响了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
第二件事:
内蒙古计划4月底前关停所有虚拟货币挖矿项目,因为挖矿实在耗能太大。所以这个事也被称为“电子矿难”。
即便碳中和在高层已经得到了高度重视,但基层往往理解不足,也缺乏相应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手段,在能耗的考核指标下,只能用简单的行政手段减少高峰用电负荷,直接限电。